「雪上加霜」這一成語最初源自宋代《景德傳燈錄》,原本比喻連續遭受災難或打擊,處境和苦難愈加嚴重。在物理現象中,該術語用來描述在雪面上再凝結一層霜的現象,這一過程通常發生在地面存在積雪、空氣溫度低於0℃且有霧的條件下。
當空氣中的水氣在低溫條件下直接凝華成霜,覆蓋在地面的積雪上時,就會形成所謂的「雪上加霜」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在自然界中可以觀察到,而且對農作物和生態系統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在長江中下游雨雪冷濕天氣的尾期,一些地區的積雪表面會凝結霜,這可能對農作物造成更嚴重的危害。相比之下,無積雪地區的地表或地物上的霜凍(俗稱「黑霜」)危害則相對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