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史讀後感(一)
讀完了這本吉本的巨作,不由得想到了許多事。
羅馬共和國轉變為帝國的開始恐怕是從三大頭會議開始的,帝國的瓜分與內戰在共和後期不斷出現,這使得共和的代表長老院地位不斷下降,要不是因為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的憐憫,恐怕帝國長老們都不存在了。但是帝權卻有了一個更大的挑戰——警衛軍,警衛軍擁有比議員更可怕的東西,武器。而共和更使禪讓制深入人心,前期沒有一個皇帝能連續傳給子孫兩代。最遺憾的是,羅馬的軍隊對暴君並不反感,因為暴君能給他們更多的財富,如卡拉卡拉,而賢明的皇帝會減少軍隊福利,只是他們的壽命大大縮短,如塞維魯的孫子,於是,弒君已成為了羅馬的風俗,我隨機抽取了二十位皇帝,十二位非自然死亡,機率高達六成。
這些矛盾固然是很重要,但蠻族的入侵更重要,帝國就因此而滅亡。使人感到帝國滅在一群蠻族當中是文明無法繼續的遺憾。但回觀歷史,為什麼帝國會衰敗?並不是因為軍隊的無能,而是因為帝國的命運掌握在一個人手中,如此大的財富在一個人手中,無論如何都會使人引發貪慾,這種貪慾無論是誰都無法阻攔,知道這個人生命的逝去。
無論如何,歷史已經過去,而當今人們的反思才顯得更為重要。
羅馬帝國衰亡史讀後感(二)
一提到在歐洲歷史上叱吒風雲千餘年的羅馬帝國,想必人們便會下意識的想到英勇善戰卻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愷撒。誠然,愷撒是一位天才的將領,卓越的統帥,在他的治下,羅馬軍隊為共和國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恆久光榮。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羅馬之所以能在強敵環伺的中歐控制西方文明長達十幾個世紀,所依賴的並不是在最初幾百年間攻克的遼闊疆域,而是強有力的政治和社會體制。這後者,自然應該歸功於羅馬帝國的實際開創者,奧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維。
很多人以為屋大維不過是憑藉著愷撒的聲望輕而易舉地登上帝位的,其實不然。愷撒被刺之時,作為其養子的屋大維才18歲,正在阿波羅尼亞的軍隊中,無論從地位、聲望、勢力上,都遠遠比不上愷撒的同僚,雷必達和安東尼。那麼,這個不及中國弱冠之年的年輕人,是如何擊敗聲譽卓著、勢力龐大的兩位前輩,登上羅馬帝國的至高寶座的呢?除卻愷撒的餘蔭影響之外,更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個人的才華和努力。
屋大維外表風度翩翩、溫文爾雅,性格冷靜而敏感,極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創業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豐,斷然不是雷必達和安東尼的對手,因此不遺餘力地揚起愷撒養子的大旗籠絡軍隊,更以同樣的身份與上述兩位前輩結盟。他們通力合作,歷經數次苦戰終於剿滅了刺殺愷撒的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血洗了羅馬城尤其是元老院。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開雷必達後,他開始了與安東尼長達數年的周旋。看準了安東尼流連於埃及豔后的懷抱致使軍紀廢弛的時機,屋大維在長期的厲兵秣馬下當機立斷,傾盡全力在希臘大敗安東尼,隨後不給他的敵人留下一絲喘息的機會,乘勝揮師埃及,徹底消滅了安東尼及其情人克利奧帕特拉的勢力。
創業不易,守業尤難。舅公兼養父愷撒被刺的情景歷歷在目,怎能不讓性情敏感的屋大維夙夜擔憂?他清楚的知道愷撒的被殺並非來自強大的權力而主要源於可怕的誇耀,於是便終其一生對元老院保持相當的敬意,對人民許諾以古老的自由。他放棄危險的執政官一職,轉而一步一步地攝取保民官、監察官以及大祭司這些最尊貴而且最能博得人民愛戴的官位,並安於「第一公民」的盛譽。他極其審慎地使用著自己的權力,盡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卻逐漸地越來越嚴密地控制著帝國的各種最高權力。到了其統治的後期,雖然沒有皇帝的名號,但羅馬的人民,已經基於長年來的巨大愛戴而習慣於服從穩坐宮廷中那位擁有最高權威的人所下達的一切命令了。
當然,在小心翼翼地鞏固著自身地位的同時,作為一位有著遠見的政治家,屋大維也為帝國的穩定做出了很多富於建設性的工作。早年的軍旅生涯讓他深切地感受到,經歷了數百年的東征西討,羅馬的疆域已經空前的廣大,不能再進行盲目的擴張。於是他在軍事和財政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精心計畫的改革,建立了駐紮在邊境而不得干涉內政的常備軍和專用來保護自己的禁衛軍,並以懷柔政策對待羅馬漫長邊境線以外不安分的蠻族——這一政策在後續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續。他還大量興建神廟、劇院和道路等公共工程,使得羅馬的宗教、貿易、郵政和交通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總之,他的大量工作,都直接促進了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時代、從對外擴張到對內發展的轉型,並使得羅馬文明在各項方面都達到前無古人的輝煌和鼎盛。
贊曰:中國各朝多以開國太祖最為尊貴,同樣的,奧古斯都大帝亦無愧於羅馬帝國最偉大君主的稱號(儘管他從未自稱皇帝)。在他漫長而光榮的一生中,無論是鞏固自身地位還是鞏固羅馬權威的作為,都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氣,驚人地體現了中國先哲老子所言「夫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原則,終成一代英主。
羅馬帝國衰亡史讀後感(三)
英國學者愛德華·吉本撰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共六卷, 3200 多頁。記述了羅馬從公元 2 世紀到 1453 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的歷史。羅馬帝國衰亡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 180 年至 476 年,即安東尼去世至西羅馬的滅亡。第二階段為 527 年至 800 年,查士丁尼復興東羅馬帝國到查理大帝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第三階段為 9 世紀初東羅馬帝國恢復國勢至 1453 年君士坦丁堡為土耳其人攻陷。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讀完。
吉本說:身處登封到極無上盛世的人士,要想從安逸享樂的環境,發覺潛在的衰敗腐化因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長久以來天下太平無事,加上羅馬政府重視傳統,慢慢使得帝國受到毒害,喪失原有的活力,人們的心智逐漸降到低劣的水平,天才的火花逐漸熄滅,就連尚武精神也逐漸無遺。設若我們能夠體會委婉的比喻,知道人類就古代的標準而言已日趨矮化。羅馬世界到後來全是一群侏儒,等到北方兇狠的巨漢破門而入,才會改善這個矮小的品種。他們重新恢復大丈夫氣概的自由精神,經歷十個世紀的變革,藝術和科學才得以成長茁壯。
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很多,其基本原因有:人口的減少,風氣的敗壞,階級的鬥爭,商業的敗落,專制的體制,繁重的稅負,連年的戰爭。全書的主題可以分為三個重點:第一是文明社會,也就是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綜合研究,可以細分為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元老院 和皇帝權力之爭、軍人干政、自由權利、經濟問題等。第二是蠻族入侵,包括蠻族之區分、入侵的方式和時程、重大戰爭的影響等。第三是宗教信仰,主要是討論基督教的建立、發展的過程、異端和分裂、政教爭執、伊斯蘭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幾點啟迪:
關於信仰 : 最初的羅馬人信仰多神教。公元四世紀羅馬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後,基督教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壯大。這得益於基督教有信仰的熱忱,來世的憧憬,神跡的傳聞,嚴格的德行,教會的體制。正因為有這些特點,使得基督徒具有不屈不撓的勇氣並把他們的勇氣團結起來,發揮不可抗拒的威力。有人說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是基督教的發展壯大和勝利帶來的結果,我卻認為,正是由於基督教的教義和自律,使得社會道德腐敗墮落的羅馬帝國依然能夠延續 2000 多年的歷史。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信仰,失去道德,沒有敬畏,忘乎所以,為所欲為,就會窮奢極欲,腐敗墮落,就會失去方向,很快就會走向滅亡。信仰給未來以憧憬,給現實以解脫。
關於權利:權利的取得有繼承、選舉、暴力等方式。皇帝與元老院、貴族與平民、執政官與平民官、教皇與教徒、軍隊與官僚等等他們一直處於權力之爭中。當各方達到制衡時,社會才會穩定下來。權利是靠實力說話的,在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的年代,往往誰掌握軍隊誰就有話語權。在最混亂的時代,往往是軍隊的首領登上皇帝的寶座。同時,權力也是雙刃劍,宦官奴才雖然地位低下,但可以隨意暗殺皇帝。當羅馬國力衰弱時,蠻族就會隨意占領羅馬,屠殺百姓,依靠的是自身的實力。權力有時候是靠不住的,因為權力的行使,依靠的是自己擁有的真實實力,當你沒有實力的時候,你就會變成傀儡任人擺布。權力其實是個變數,會隨著你自身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的。當你的權力超越你的能力的時候,就會走向反面,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關於變革:每一次社會變革都存在著很大的危險性,必須時刻提放野心家陰謀得逞。當有人用理想主義煽動民眾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警惕,因為他會永遠告訴我們這個社會一下子就會變好,矛盾立即會得到解決。 但現實社會往往不像說的那樣簡單,理想是個好東西,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當現實中的一些技術性因素沒有那種理性的力量,一點一點的去解決的時候,理想這個東西往往會走向它的反面。那些帶有政治理想的精英,他們為了獲得權力,他們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的行為往往發生一些偏轉,當這種偏轉一旦發生,他們往往就不是為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利益,而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煽動民眾,撒下一把火種,在民眾之間製造相互殘殺,血流成河的悲劇。因為社會變革有其自身的規律,很多時候很多矛盾不是一天就能解決的。必須堅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才會逐漸完成社會的改革和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