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菊花與刀讀後感

菊花與刀讀後感(一)

看了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寫的《菊花與刀》後,我對日本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有了新的認識。日本對我們中華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齒,對日本是恨之入骨。像我這樣的反日情緒,我們滿懷激情的中華兒女大都存在。 我覺得如何理解日本這個對中華民族文明帶來過深重災難的民族,是值得中國人關注的課題之一。 看待問題不能只是盯著一個角落看死了,我們需要用辯證統一的觀點去分析。對於日本,我們也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這也是我們作為 21 世紀新一代青年的必備素質。《菊花與刀》這本書便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種了解日本的渠道。看完之後,我對日本少了一份衝動的情緒,多了一份理性的認識。

說說這本書吧。 書名「菊花與刀」,用日本最具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來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動人的藝術性。在書中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徵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歷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書還是一部將深刻的思想和流暢的語言完美結合的典範,在學術界和普通讀者中都深受好評。對於在歷史上曾飽受日本民族帶來深重苦難的中國人,認真閱讀和思考本書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本書也被認為是 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讀本 , 被日本學術文化界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 由此可見《菊花與刀》的確是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值得我們去深讀。

菊花與刀讀後感(二)

閱讀《菊與刀》的前前後後。其實也無非是動機強烈,意識對物質產生相應的反作用的結果。

《菊與刀》是本講文化、講民族性的人文類著作。然而本書的形成以及強大的影響力是他顯得如此耀眼、如此與眾不同。

本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二戰期間,她受美國戰時情報局委託,利用一個文化人類學家所能利用的技巧來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後向情報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報告。1946年,由於美國政府的對日政策以及日本整個局勢的發展基本上與這份報告的主旨一致,於是作者就在原報告的基礎上增寫了關於研究任務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後的日本人的前後兩章,以《菊花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出版。

本尼迪克特的理論發表後,獲得了廣泛的贊同和好評。日本著名評論家川島武宜指出:「儘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沒有到過日本,但卻蒐集到了那麼多的重要事實,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驚訝。本尼迪克特依據這些事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日本人的社會生活、行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導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諸特徵」。確實,作者深刻而又敏銳的分析能力令人讚嘆不已,特別是在當時日美兩國處於交戰狀態的情況下,她基於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堅持用客觀冷靜的態度看待日本文化,這種堅韌不拔、寬宏大量的精神,保證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反觀我們,2001年世貿大廈被炸後,談到911,很多國民便神采奕奕的大談美國是「活該、報應」。先不管美國與我們有什麼「深仇大恨」,這種行為本身即是非常不應該的。看待世界不能僅憑一時情緒,不能總帶著有色眼鏡,為911歡呼慶賀是對恐怖活動的認可,更是對人本精神的藐視!

在看《菊與刀》的正式內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給我們上了有價值的一課——客觀的審視世界,冷靜的看待對手,擯棄簡單粗暴的看待世界和歷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種非黑即白的世界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菊與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異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菊花與刀讀後感(三)

第一次看到《菊與刀》這本書,就被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嚴謹客觀的立場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日敗局已定,美國亟需制定戰後對德、日的政策。對德國,美國比較了解,政策也比較明確,即武裝占領,直接管制。對日本,美國不太了解。當時有兩大問題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會不會投降?盟軍是否要進攻日本本土而採用對付德國的辦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國是否應當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以至保存天皇?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美國政府動員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這本書就是受美國政府委託(1944年)研究的結果。

她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把戰時在美國拘禁的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同時大量參閱書刊和日本文學及電影,寫成報告。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因為日本跟德國不同,不能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戰爭結束,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事實發展同她的預料和建議一樣。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這份報告整理成書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1949年初被譯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幾家雜誌約請專家舉行座談,對此書進行評論,有的並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書時,似乎並未從這種含義出發,而是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徵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於外部社會而不在於人的內心。對於這些觀點,有些日本社會學者評價很高,認為表現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歷史學者則不同意,認為作者把特定時代、特殊社會集團的社會心理當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論上有非歷史的和超階級的缺點。評價雖然不同,影響很大則是事實。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讚此書是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綜述戰後日本研究狀況的文章列舉七種代表性觀點,說《菊與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種。凡此都表明,此書影響至今不衰。

《菊與刀》的出現,不但通過此書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讓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裡,最討厭的莫過於日本人,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暴行也植根與現今的每一個華人。但又從某個角度佩服與日本人,對外來文明的嚮往和吸收,貫通與現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語中的一些名字,如腳踏車,電話,的讀法都是直接音譯的,可見當時的拿來主義如此之快。

從江戶時代起,和日本內戰不斷,直到德川家康一統日本。和中國不同,日本的仕階層,指的是武士。日本武士有著高尚的地位,同時誓死忠誠與各自藩主。沒有藩主的武士稱之浪人。據《四十七浪人》記載,浪人為了替自己死去的藩主報仇而殺死自己的妻兒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國家也包括中國人也看不明白的表象下,其深層次的體現出日本人對「情意」的理解。

但同樣又是二戰敗後的日本,反而興高采烈的歡迎戰勝國美國下榻自己的國土,其歡迎程度好像是日本來了一批美國暴發戶旅遊一樣。

中國和日本都有著一言道不盡文化背景,但影響我最深的還是日本快速發展中其文化的張力,在日本也有閉關鎖國的時期,美國用戰艦敲開了日本國門,但當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火,很快日本就打開的國門,用一種歡迎的態度去接受,開始了國家間的通商,當時的西方工業化使得日本望塵莫及,日本人開始從這一刻起,從師從中國開始師從西洋。一切都發展的如此之快,工業西化,生活方式西化,文化西化。這樣的速度也一度衝擊的傳統文化。甚至有的傳統文化一度明令禁止,如相撲等被西方國家認為是醜陋的極近裸體的活動。當日本一切與西洋相同時,日本還是原來的日本麼?日本人的開始反思。傳統文化是否還具有意義,日本是否繼續一味的仿西。人們提出的質疑。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容,是日本人又提出新的觀點。()

謂日本之詭異,在美國全力以赴與之作戰的敵人當中,日本人是最讓人感到費解的對手。

西方國家認為,即使在戰爭中,也應該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戰爭慣例,但在日本人眼裡卻沒有這些概念。

謂日本之強大,其可稱為亞洲歷史上最好學的民族。文化中包學歷中國儒家哲學,工商業集西方之大成。直到2007年世界500強企業里有67家日本企業,足足比中國多了一半多。

希望今後能去日本,不為別的,就是想去哪裡感受一下風土人情,近距離接觸一下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