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快樂讀書人讀後感(一)
我讀了劉墉的《做個快樂讀書人》,覺得這本書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很有幫助。
劉墉是台灣著名作家,他在這本書中寫了許多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啟發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快樂地成長。其中有一篇「你是豌豆公 主嗎?」寫了作者的女兒因為家裡一下子來了許多親戚而不能安心學習,作者從自己以前的經歷告訴女兒要在吵鬧的環境中訓練自己保持冷靜的能力,不能像豌豆公主,只因為厚厚的床褥下放了一顆豌豆而睡不好覺。
還有一篇「爸爸不能幫你」,寫作者的女兒參加繪畫比賽,有的同學因為有家長幫忙而畫得較好,自己沒有得到爸爸的幫助,心裡感到憤憤不平,作者由此寫了自己小時候畫畫的經歷,一次比賽由於是照著老師的畫稿畫而得獎,但總感到心虛,一點也沒覺得自己真贏了,直到作者終於全憑自己而得獎時才高興,那是因為「我真正的勝利」。
做個快樂讀書人讀後感(二)
去年秋季五年級的語文期末考試的試卷中,有一篇節選《做個快樂的讀書人》讓我感受頗深。
說的是一位兒子他們學校班級上開展讀書比賽,老師要求學生每個禮拜統計,看誰讀得多……
所以兒子為了向得獎衝刺,讀書就成了任務,每周不斷地翻書,一邊翻、一邊數,並得意自己這禮拜讀了兩千多頁的課外書……
孩子的爸爸不反對此做法,多讀書是好事,但讀書僅僅成了拿獎,而否略了咬文細嚼書裡的文字內涵,又不能欣賞書中美麗的插圖,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有趣、生動、又有啟發人的故事,從中獲得讀書樂趣,你讀得再多,又有何意義呢?
的確就像這位父親說得,讀書就跟到博物館一樣,既可以「精讀」也可以「瀏覽」所謂精讀,就呆在一間閱覽室里,是專心研究一兩樣東西,瀏覽就是到處走走,遇到感興趣的,就多讀一下展品的說明……
這位父親這段文字的分析,也讓我深感慚愧,我平時也會抽空讀書,但我真正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好像不多,我也是喜歡選看片段,沒有做到真正的精讀,就像書中的孩子一樣,書是看了,但書中的內容沒記多少。
這位父親在此節選引領了兩句孔子說過的話,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 (危險)孔子特地提到三個詞「學」「習」和「思」,學是指「學所得的東西」習是講「溫習」思是講「思索」讓學到的東西能在腦海里多打幾個轉,甚至引發自己的想法,產生一些自己的創意,這段文字再次給我啟迪,讀書就是要讀懂、讀透書中的內容,從文字中真正體驗讀書的樂趣……
這節選文字給我收穫很大,也是教我今後如何去讀書、去品書。
做個快樂讀書人讀後感(三)
拜讀了劉墉的作品,真的是一次非常讓人滿足的歷程。讓我覺得一個人的語言文字的力量雖然不能像武器那樣瞬間致命,但是文字的魅力還是很大的。我的讀後感是這樣的。
在這本書裡,劉墉用自己教育兒女的方式通過實例來講解親職教育這個現在的熱點問題。從這本書我能瞥見一個父親在教育兒女的不同對待,事實上這樣是,養兒子不同於養女兒。
我們都是為人子女多年,在處理與家人的關係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會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和父母的矛盾會激化,或許在青春期,或者在小時候我們的淘氣等等,親子關係一直是一個非常讓家長頭疼的話題。
該不該,和對不對的討論,其實已經很久了。有時候真的沒有一個定論是對或者不對。但是我至少知道,絕大多數父母絕對是愛自己的兒女的!
在書中,作者用爸爸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來告訴一個個大道理。世界上成功的人不見得是最聰明的,也不見得是學歷最高的,而是最能面對問題、鍥而不捨的人。
小孩子可能不喜歡聽大道理,這個是肯定的。對於上周開始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裡面涉及的親子問題,我想如果結合來看的話也是一樣的道理吧,天天爸爸換位思考讓孩子接受要好好聽別人說話的觀點,想想看這樣的方式才是獲贊的根本吧。()
道理是每個人都能講的,但是能不能講到聽講的人的心坎里去?這就要看爸爸媽媽的功力了。另外還有一個不錯的話題:關於追星。
劉墉爸爸鼓勵女兒去喜歡一個人,但是又不和其他家長相同。他重在一種正能量的引導,引導的是一種冠軍精神,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拿冠軍而已。從小冠軍關穎珊的身上學到了一種不服輸的向上精神。
關於愛,關於生死離別。小時候的我們可能不理解生死是什麼東西,不知道明天看不看得到家中的老人,我們究竟該怎麼讓小孩子理解這其中的道理?這是個問題。還有面對傷痛,面對挫折,面對不同的環境。
啟發比較大的應該算是關於學習的那段文字吧,當女兒因為練琴被親友打擾而不能專心的時候,爸爸的教育就及時到位糾正。並且能做到用自己親生的經歷來說服人,從某種意義上告訴女兒爸爸小時候很行,然後還告訴女兒要加油,要克服困難。()
的確,當你遭遇困難的時候,你可能會以為全世界都是為什麼不幸的事情就發生在我身上。或者你會認為你遇到了全世界最難處理的問題等等,其實這只是你自己沒有走出去而已,世界上的不幸太多了,我們有時無法選擇是否面對,只能選擇是用怎樣的一種態度去面對,或樂觀、堅強,或消極、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