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傳統名言:小洞不補,大洞吃苦,說的是衣服有了一個小洞不及時補好,過不了多久就會爛成一個大洞,喻指人們對小的危害不重視,就會釀成大的危害。古訓說的很形象,很精闢。無獨有偶,最近在網上看到,西方管理學中也有個類似的理論,叫破窗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多年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教授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擺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擺在相對雜亂的一個社區。他把後一輛車的車牌摘掉,並且把頂棚打開。結果不到一天,這輛車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輛車擺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事。後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原本完好無損的車的玻璃上砸了一個洞,只一天工夫,車上所有的窗戶都被打破,內部的東西也全部丟失,從一輛完好無損的車到車上所有的窗戶都被打破,乃至車內的東西全部丟失,僅僅源於窗戶上的一個小洞!這就是事實。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沒修復的破窗,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上的一塊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痳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環境和細節會對人們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以及細節會對事件結果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破窗理論所描述的現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隨處可見,例如:桌上的財物,敞開的大門,可能使本無貪念的人心生貪念;對於違反單位規程或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沒有引起員工的重視,從而使類似行為再次甚至多次重複發生;對於工作不講求成本效益的行為,有關領導不以為然,使下屬員工的浪費行為得不到糾正,反而日趨嚴重;在公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眼光而貿然插隊?與這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擁,爭先恐後,後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在優雅潔淨的場所,人們一般都會保持安靜,不會大聲喧譁,也沒人隨便吐痰;相反的,在髒亂不堪的環境中,倒是時常可以看見吐痰、便溺、打鬧、互罵等不文明的舉止;在公共場合,我們提倡每個人都要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這樣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而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一旦形成「破窗效應」,會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範的感覺;等等。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破窗理論在社會生活或組織管理中都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必須及時修好 第一個被打碎的窗戶玻璃 。 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 防微杜漸 ,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因此,破窗理論的套用在於建立一種防範和修復」破窗」的機制,亡羊補牢,並嚴厲懲治」破窗」者,同時還要樹立危機管理意識,設立危機預警系統,使組織能根據預先顯現的危機信號,及時發現破窗或即將成為破窗的那塊玻璃。
由破窗理論,筆者想到了關於制度的維護問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許多領域、許多方面都建有規章制度。行業系統有大的規章,單位部門有小的紀律;工作上有規範化制度,違章了又有懲罰處理制度。應該說,這些規章制度是個組織體系正常運轉、確保整個社會得以有序發展的重要保證。然而,定了制度得不到很好的執行,卻是工作中的一個「破洞」,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執行少。因此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總有第一個懷有僥倖心理的人破之。管理者破,為普通員工打開了「缺口」,群起效之,「缺口」便會越來越大,最終制度成了一紙空文;普通員工破,管理者不及時採取有力的措施制止,則其他人就會得到一種暗示性的縱容,久而久之,再完善的規章制度也必將重蹈「破窗」之轍。所以,管理者在維護制度上起著重要的示範和督促作用,也是解決「制度不制」這一頑疾的關鍵。
破窗理論應該對我們的制度建設和維護有積極的借鑑作用。首先,內控制度設計要能及時發現破窗或即將成為破窗的那塊玻璃,要有預警機制;其次,內控制度完善之後,要得到良好的執行。管理者要率先垂範,不要帶頭打破窗戶;普通員工要自覺遵守和維護,不要輕易去破窗;對已被打碎窗戶的現象要及時糾正和制止。一句話:要維護制度,營造環境,及時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