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嗎》讀後感(一)
讀了這本書,我豐富了對幸福理解的內涵。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怎樣說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滿愉悅,有人說幸福就像腳上的鞋,合不合適自己最清楚。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別人眼中的幸福並不一定就適用於自己。幸福是簡單的,是樸實的,是瑣碎的,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也思考著怎樣才是幸福,怎樣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我認為一定是有所追求、熱愛生活的教師。他們需要懂得享受教育帶來的幸福感。碌碌無為、得過且過的人,是享受不到教育的幸福的。滿懷理想憧憬,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柔情,才能感受教育的快樂。任何一項的創造都需要代價的,教師的幸福人生需要我們用幸勤的汗水與淚水來滋潤我們疲憊的身影與蒼老的額頭,當一切成為往事的時候,倘若我們能夠坦然的迎接自己教育過的每一位學生的笑臉,那才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有老師說,現今的老師,不僅要承受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壓力,各級各類的檢查驗收,還要承受學校內部各項指標的量化考核,在學校每天像個上了弦的陀螺,鑽研教材,備課、上課,改作業,補差,光是這些就弄得你頭暈眼花,腳踉蹌,回到家又忙著照顧家庭,哪有什麼快樂和幸福可言!可是我要說的是快樂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爭取的。只要你帶著一顆善良。美麗的平常心,就會發現世界到處都是美麗的風景。
《幸福了嗎》讀後感(二)
第一次在書店裡看到了《幸福了嗎》這本書時,我就被這個書名深深的吸引住了。是呀,我幸福了嗎?什麼是幸福呢?有父母的關愛,有親人的疼愛,有朋友的幫助,難道這就是幸福嗎?
我翻閱了整本書,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白岩松的人生經歷來展開的,以此點出種種幸福。白岩松,作為央視名嘴,他一直給人以正直,聰慧,儒雅的形象。白岩松很幸福,因為他崗位獨特,有幸親歷重大歷史事件;因為他能接觸國家領導,當面向領導建言;因為他去過美、日和台灣,留下許多觀感;因為他採訪過許多的名人,耳聞不如眼見;因為他痛並快樂著,思考寫作是他的習慣;因為他身在名利場,卻從不懼怕各種考驗;因為他立足本職,思考著昨天今天和明天;因為他廣交朋友,受到普遍的信任和喜歡;因為他敢講真話,敢於把實情寫進書裡邊;因為他總是懷著一顆平常心,平靜地向前!
所謂經歷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會看淡,看真,幸福其實就在身邊。幸福一直是個話題,曾經有個笑話,說幸福,那就是我餓了,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其實,幸福需要好好把握,珍惜身邊的幸福。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的幸福是什麼呢?家和萬事興!除了我的小家,更主要的是我的「大家」。山上就是我們的「大家庭」,同事間從早到晚,工作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可以說相處的時間、說的話比自己的家人還多。髒活、累活我們總是一起乾,不分你我,我們勝似一家人。愛生活,愛山上,愛我們山上的每一個人就是我的幸福。
《幸福了嗎》讀後感(三)
這本書我是一天半讀完的,書中延續了白岩松主持的一貫風格,講述樸實、生動,又是對現實社會的質問,不僅僅從單個方面去看待事件,可能是作為一個新聞人的職業習慣,總是從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析事件的本身。書中也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新聞人,一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人,從國家的高度,新聞的真實性,來面對工作,從一個側面給我們介紹了中央電視台的工作情況,畢竟作為一個新聞人,他在螢幕上的一言一行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說的好那是自然,你就是靠嘴吃飯的,說的不好,就成了萬夫所指。他在書中說的一句話非常好:你靠嘴生活,也活在別人的嘴裡。
人進入40,按照古語來說應該是四十不惑。可是在白岩松看來,他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反而是困惑更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畢竟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敢闖、敢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是人到四十後仿佛又是一個高峰,什麼事情好像也看明白了,想問題、辦事情更加成熟,()也更加睿智了,他的第一本書是《痛並快樂著》,我在閱讀完《幸福了嗎?》後,有幸拜讀了這本三十歲寫成的書,因為是讀書存在先後順序的問題,再加上作者十年來的閱歷又增長不少,我個人認為這一本寫的非常好,而且也包含一部分上一本的內容,使整本書看起來更加完整,作者自己鮮活的人生經歷就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書中還附有白岩松在耶魯大學的演講,講得也是很精彩,妙語連珠,風趣幽默,推薦大家看看,在網上也可以找到的。
三十歲寫了本書,42歲又出了自己的第二本書,證明作者的人生經歷還是很豐富的,十年就能再出一本書。記得有個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到自己年老的時候能夠寫一本自傳,這一生過得也就算充實了。 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寫一本自傳,不必出版,與自己的親人好友共同欣賞也就很滿意了!你需要預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