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營中的較量讀後感(一)
較量,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關鍵是看我們如何面對、如何行動。在人生的較量中,你會怎樣選擇?
今天我無意中翻開了《夏令營中的較量》,並被這篇文章深深震撼著。
這場較量是真實的,講的是作者親身所經歷的事情。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的孩子共同參加了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不同的是,這個夏令營的目的不是遊山玩水,而是磨礪意志、增進體質、學會生存。因此這個夏令營很苦,設定了無數困難和障礙,面對這些困難,中日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們的態度和行為是怎樣的呢?
中國孩子一生病就馬上回大本營休息,日本孩子生病了仍然硬挺著走到底;中國孩子家長聽說孩子病了,立即開車來把孩子帶走,日本家長看見孩子發高燒,只說了幾句鼓勵的話就獨自乘車離開了;……作者講的這一切,是在警醒我們什麼?
作者是想告訴我們:快醒醒吧,如果再不改變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那麼中國的孩子不僅僅是在夏令營較量中輸掉,還會在未來的國家較量中輸掉,因為溫室里的花朵是長不成參天大樹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到彩虹?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團隊、不願付出不願吃苦、見困難就後退的一代人如何擔當起建設祖國、服務社會的重任?所以,作者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寫下了這篇文章,他堅信每個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被觸動。
確實如此,看了這篇文章,再想想自己,真是覺得很慚愧。在學習中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才彈一會兒鋼琴就嚷著累死了;早晨賴在被窩裡不想起床;做起事情來總是磨磨蹭蹭;日記是能不寫就不寫……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和諧的音符:豪華轎車中扔出的果皮;走在路上邊吃邊扔的果殼;氣勢洶洶的吵架聲;無所顧忌的吐痰聲;闖紅燈、翻欄桿、踐踏草坪、亂倒垃圾……
在這次夏令營的較量中,從身心素質到精神意志,中國青少年都是大敗特敗。一次失敗不可怕,關鍵是面對失敗我們該反思些什麼?該改變些什麼?
我給出的回答就是:改變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夏令營中的較量讀後感(二)
《夏令營中的較量》是一部著名的反映中日青少年素質差異的報告文學作品,由當代兒童文學作家孫雲曉創作。該報告文學記錄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國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93年,《夏令營中的較量》的發表如石破天驚,引起了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強烈震動。他們紛紛發表看法,採取對策,以極大的努力改變教育的失誤,通過這個雜誌,許多人們感到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不足。在大討論和大爭論中,《夏令營中的較量》中的某些細節也得到更正,如孩子負重實為10千克,至少行進23—29千米路,鄉田實為日方隊長,並非議員等等。夏令營確有其事,並在教育部的調查中得到證實,但在文中事例截取過於片面。討論中,也有不少父母不以為然。有位獨生女的父親擔任某報副總編輯,發表長篇文章批判《夏令營中的較量》;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教授,發表批判《夏令營中的較量》的詩歌,評價作者「抑揚文字沒心肝」,「武后焉能貶牡丹」。
孫雲曉在2010年表示,《夏令營的較量》這篇報告文學,可以說引發了一場中國教育的大變革。首先是大討論,直到現在為止這場討論或者爭論都沒有結束。這篇文章被印了很多次。這17年來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國家已經把素質教學作為國家的一個主體教育思想,在中國小校加強社會實踐教育,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具體到夏令營來說,許多學校、老師和父母都對夏令營有了新的理解,普遍地開展起這項活動。但是由於過度提高夏令營的重要性,而造成社會盲目跟風,比方說夏令營缺乏制度規範。現狀混亂,名不副實,價格昂貴,另外由於擔心意外傷害的發生,法律制度、保險制度以及安全行為訓練上都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目前中國青少年的夏令營活動還處在比較低的生活水平。甚至有持不同意見的網友指出,孫先生的夫人陳延女士恰好曾經是在旅遊集團任職,並且還當上了總經理的職務,因此質疑孫先生是否有炒作夏令營之疑。但另有不知名網友透露,神舟國旅集團成立於1999年12月,歷任10位總經理,陳女士2005年上任,2009年就已經退休。此系列事件也說明《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影響之廣泛,引起的爭論之激烈。
不管《夏令營中的較量》中所舉事例是真是假,唯一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中國的教育真的長期以往,那麼,即使是那些假的事例終有一天會變成全中國人的噩夢。,家長們啊,是時候放開你們緊緊保護的翅膀,讓孩子們在廣闊的天空中飛翔。
夏令營中的較量讀後感(三)
《夏令營中的較量》是一部著名的反映中日青少年素質差異的報告文學作品,由當代教育家作家孫雲曉創作。該報告文學記錄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國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最近,我讀了《夏令營中的較量》這篇文章。文章寫了中日兩國的小朋友一起參加了「草原探險」的夏令營。在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中國的小朋友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部了解,面對大草原優美的生態環境,他們也不珍惜,不愛護,隨意地破壞。而日本小朋友的表現卻截然相反。
在文章中,有兩個場景讓我沉思了好久。「一個漂亮的中國女孩生病了,一見醫生便淚如滾珠,於是她便被送回了營地。」「一個日本孩子生病了,我們讓他坐車,放下背包,他怎麼都不肯,說:『我是來鍛鍊的,當了逃兵是恥辱,回去怎麼向老師和家長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兩個場景、兩個鮮明的對照,日本小朋友面對困難表現出的是堅強、不屈不撓,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從這個文章中我體會到以下幾點:一、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從小培養孩子有愛心;有責任感、敢於擔當;培養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必不可少;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自我約束的能力。二、關係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從小建立起一種良好的社會關係。在家裡,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在學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在同學中間,要建立融洽的同伴關係。特別是對於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受到大家歡迎的人也成了他們的一門必修課。三、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養成過程,好習慣養成五步:提高認識、明確規範、堅持訓練、及時評估、形成環境。四、兒童健康成長因性施教。針對男孩女孩不同的性別特點,有針對性地因性施教。男孩大都屬於運動性的,酷愛運動,如今校園運動量的減少對男孩的成長極為不利,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運動,保證他足夠的運動量,讓他找到釋放能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