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生本教育讀後感

生本教育讀後感(一)

前些天,我仔細閱讀了人民教育書上的《生本教育》,也在網上看了一些相關資料,它是由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提出來的,書中郭思樂教授認為: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生本教育的行為觀是「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的課程觀主張「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儘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體現「教少學多」的原則;主張學科內部整合和整個課程整合;在書中,他為了強調生本的重要性,還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如果沒有教師,還是可能存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或者『自學』的。然而,反過來,如果沒有了學生,教師就要失業了,不成其為教師了。」就此觀之,學生與教師的依存關係是不可逆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回想以前的教學,總是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參與者和引導者,可是我發現有很多時候,我並沒有真正的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學生還太小,不敢放手,惟恐出現疏漏,惟恐對不住自己那份「教」的職責。每一堂課總要事無巨細地講,事無巨細的「灌」,一遍一遍強化鞏固,而學生相應地也就只能一項一項地聽,一字一字的記,一條一條地背。

為了打破自己的這種常規教育,我根據生本教育上的案例和理論在自己的班上上了一堂前置性學習研究,生本教育說前置性學習研究不等於預習,只是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對即將新學的內容進行感受與預學。所以我按照生本教育上的方法進行課時內容小研究,研究內容如下:

1、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遊玩中出現的信息。

2、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嘗試解答。

3、說一說運算順序。

4、我的發現和我的疑問。

面對這些新的知識時,學生對學習是非常熱情的,看到學生大聲的爭辯時,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同時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學,其實不是學生不會說,只是我給的空間不夠,更多的時候我還是秉承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讓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揮。

所以在學完生本教育後,讓我真正明白「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育目的,就要根據不同個體特性以及群體的共性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對這一要求的最好體現。在教學中,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既發揮學生的個性特質,也促進學生技能與情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充分體現自我能力(張揚天性)的成就感,同時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釋放、學會欣賞、學會審美、學會歡樂、學會嘗試、學會成功

生本教育讀後感(二)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數學,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點感受。

一、能讓每個孩子都「玩」起來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遊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並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通過不斷的、快樂的遊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二、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一天7節課,一節課四十分課的長坐,成人也難以招架,更何況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們的教師巧妙地讓孩子從板凳上解放出來,啟動他們的思維,放飛他們的想像。

我最喜歡生本教育的一個地方——「保底不封頂」。在傳統的教學中,出現這種超過教學目標的事情是很少見,很多教師這樣來阻礙學生:「這些還沒學到,我們以後再學。」大大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裡面我們一直堅持「保底不封頂」的理念。

三、能讓每個學生「說」出來

生本教育理論為教學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亮點,鼓勵學生的自信心,高漲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思維。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可能早就不讓學生說了,因為這些方法有些太複雜了。他們只想他們的思想統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這樣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

生本教育讀後感(三)

寒假學校推薦讀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初識這一新的教育概念,心裡浮現很多問號,什麼是「生本教育」?難道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嗎?如果是的話,那如何才能做到以生為本,在平時的課堂中又怎樣去施行「生本教育」呢?帶著種種的疑問,我翻開了此書,開始了我的閱讀里程,都說看理念不如看實踐,當我進入郭思樂的「生本教育」世界中時,我原先的好多疑慮都在這兒找到了答案,也清楚了「生本教育」中什麼才是教學的重點,什麼才是學生最需要的。郭思樂以一個個成功的事例讓我明白:在學校中,教師應該怎樣轉變觀念,怎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學習,並從中迸發出他們最大的學習熱情。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出的,「在生本教育課堂中,短暫的教學現象不是教學結果,長遠體現出來的實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為那種課堂吵鬧不斷,亂七八糟的不象是個學習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認識中認為安靜的課堂才是真正學習的場所,但事實並非如此。

不同的學習方式可能會達到相同的學習要求,但哪一種是最有效的,最適合學生,或者說是所有學生都想要的呢?那當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也最能發揮學生智慧的那一種了,那就是郭思樂教授所推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此書從好幾個方面讓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優越性,它從語文教學,數學教學,班級管理,學習評研,()班級活動等等各方面都給我們列舉了強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讓我們一再地感受到他的學生的學習生活非常有趣,意義十足,也為那裡的學生感到欣慰,他們能有那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很幸福,他們在學習上衝勁十足,自主意識強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意識,他們樂於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我以前一貫認為,作為教師,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育質量,還認為這就是在延續教育的優良傳統,是積極、認真地服務與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著」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那我們又何樂不為呢?

現在就是我們轉變觀念,實踐」生本教育「的時候了,讓我們逐步行動起來,看看」生本教育「的」先學後教,不教而教「在我們的身邊能產生多大的變化,學生們又會有什麼樣的學習反應?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