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讀後感(一)
《學記》的作者提出了許多有關教與學問題的積極意見,認為很好地了解學生是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也就是知其心。《孫子兵法》上有一句名言叫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引用到教育領域就可以改成知彼知己,百教不厭,百學不殆。運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就是要了解學生心理上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學習態度和傾向。
教師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正確處理好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的辯證關係,才能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持續發展做好鋪墊。
誘思探究教學理論的研究指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獨立性、能動性、創新性、發展性、基礎性等基本特徵,其中的首要特徵是獨立性。因此,學生只有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學習,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達到樂學境界,方可真正實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學習本身無所謂樂和苦學,只有當學習與學生的需要發生關係時,才因滿足學生的需要而變得樂學或因不滿足學生的需要而變得苦學。因此,學生是否在愉快地學習,即樂學,也正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以求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其需要的和諧統一,從而使學生主體的獨立性得到充分體現。
無數教改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教學過程從一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教師運用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和認知因素、情意因素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全過程。因此,分析學生,熟悉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弄清楚這種認知和思維方式對學生理解新的知識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障礙,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活動,使教學更好地切合學生的實際,這的確是一個極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準確選擇知識·能力·品德最佳發展的高度。
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將了解到的這些信息同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諧地統一起來,滲透於整個教學過程,進而構建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這既是一個教學態度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觀念轉變問題,更是推進素質教育深化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
總之,只有教師在知其心方面,學生在知己心方面多進行一些研究,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談到知己心,自然地就會引出元認知的問題,而《學記》中已蘊涵了這個問題。誘思探究教學理論也提出了啟動教學的反饋調控機制的反饋──內化(同化、順應)要素。
學記讀後感(二)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與學生和女兒一起背誦蒙學經典,在課外還經常讀同事們推薦的教育經典書籍。後來,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寒假期間,我讀了《學記》,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儘管初讀《學記》時,感覺苦澀難懂,連有些字音也讀不對。於是,邊讀古文邊讀譯文,越讀越覺得有味、實用。下面我與大家一起分享讀後的感想。
在研讀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可以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可以學習更多知識,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現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必須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更多的是研究教學並揭示了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確指導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例如:「禁於未發」,重視預見性。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擾教學正常進行的不良現象發生,所以教師要有預見性。這讓我想到兩個方面,一是備課,教師要了解學生現有知識水平,並要預測學生通過這堂課能夠達到的目標,充分備課,為上課做好準備。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學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發現問題,如果能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我們的工作會事半功倍。
「相觀而善」,取長補短。師友之間互相觀摩切磋是古人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有句話就叫做「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這一點對於現在教育十分有指導作用,教孩子學會與別人合作,如現在我們在課堂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更長遠一點,為培養孩子在將來工作中有很強的團隊精神打下基礎。
在《學記》的教學原則中,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教師要好好學習一下,他強調「君子之教,喻也」這與孔子首倡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含義不僅一致,而且更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記》對教師如何「喻」提出了三點要求;「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即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走;是督促鼓勵,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啟發獨立思考而不代替學生得出結論。如果教師能掌握好這個分寸,學生就真正懂得了學習,知道了如何去學。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講的精,像杜郎口中學要求教師在一堂課中講課不超過十分鐘。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就像我們現在的課堂,培養孩子自學能力,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學記讀後感(三)
《學記》上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說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啟發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容易;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鑽研思考。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並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於啟發誘導了。
其中倡導的「導而弗牽」是其精神之精髓,它要求教師放下手中的「綱」,徹底放棄「師導生演」牽引教學模型,真正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揚教學民主。教師如同導遊,我們只須把他們帶到那兒,而其中景色之美是需要他們自己去體味。教學中,鼓勵質疑,呵護求異。在課堂上,學生都開動腦筋,大膽發言,激情四射時,那隱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的種子,就一定會萌芽、生根,隨之會茁壯成長起來。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課堂實施的核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內容。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書本的奴隸、不是老師的「應聲蟲」,而是一群有個性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理解,鼓勵學生對教材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去反問,就會獲得更多深層次的理解。應提倡勇於質疑、主動探究、樂於合作、敢於創新的精神,使數學課充滿民主、寬容和諧的氣氛。作為數學教師,要正確認識教學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數學課的人文性,充分發揮教學的創造性。教師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闡釋者,而應該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進而發展他們的智力。
可見,具有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目標。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的鑰匙。巴甫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構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那麼創新教育的第一任務就是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產生疑問和好奇,具有質疑和批判的精神,進而終生具有「問題意識」。學貴生疑,產生疑問才能促進認識的深化、思維的發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體,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肯定學生的大膽質疑,擁有獨特的見解。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學記》中「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素質高,就可能快速準確的把握教學內容的要旨,找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突破口,進行有效的創新意識訓練。
總之,教學中應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創造和諧的氣氛,激發興趣,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將來進行發明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