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一)
最近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揚生命》,我更加確信兒童的潛能無限,只要我們相信他們,給出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氛圍會激勵他,他們就會還給我們一個驚喜。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也就是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不是教師完成的。就這個意義來說,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動的學。
人們習慣地把兒童看作是「一張白紙」,該書強調兒童不是「零起點」,每個生命都具有高級本能,如果我們能給學生創設和提供一個開放的、多樣性的發展環境,那麼我們的學生獲取適合自己發展方式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以前,在我的意識中孩子們只有在老師講明白了之後,學生才能真正會做題。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後,我才深深體會到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哪怕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他們平時通過電視、電腦等接觸的內容很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一個字他可以說出好幾個詞語來,有的詞語甚至令老師吃驚。所以,孩子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老師一定要少講,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親自完成。
走近生本教育,走進生本課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導的高度的尊重學生,讓學生先學、教師後教、以學定教、小組和班級中的交流、討論、教師適時的引領等,無一不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老師在學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領學生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課堂更使我領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學生的真諦,感悟到了兒童生命的燦爛,精神面貌的煥然一新。又如現在的每一節課課前學生總能做好下節課學習準備工作,預備鈴一響他們馬上會喊出自己班響亮的口號,然後大家一起分享兩分鐘(經典誦讀或背誦等),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的面孔和專注的表情,我們老師更會激情飛揚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節課。
郭思樂教授曾說:「教師的導,應當把精力放在設計『先做後學』,『生會後學』的過程上,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環節。」「先學」的習慣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自學預習一兩次或三四次也不能養成習慣,要持之以恆。行動的次數越多,習慣就越堅固,越能經受得住各種考驗。我相信,用我們的耐心和恆心幫助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習慣,他們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
以前我布置的預習作業就是讀課文,在我眼裡預習的作用並不大,可是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後,我也開始嘗試讓學生準備預習本,每天系統的布置預習任務,時間一長預習成了一種習慣,有時候學生會在課間提前問我今天的預習任務是什麼。
我們以教材為載體,利用教材與學生共同感情學習中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進而學會生活,學會發展。課堂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記憶體動力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誘發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質疑,鼓勵學生在閱讀欣賞感情。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相對於學生生命體,教師應該是一個「牧者」。教師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過去所認為的「灌滿一壺水」。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教師點燃激情,讓課堂成為學生燃燒學習熱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個就是「拋秧啟示」,什麼是「拋秧啟示」呢?插秧是種水稻的大農活。一直以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層層,以為付出得勞動越多,收穫就會越多。年復一年,人們照此方法辦理,但禾苗產量依舊。不知誰發明了拋秧的方法,農民把插秧改為拋秧,卻能帶來豐收。初看起來,勤勞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悠閒的卻能帶來豐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實,插秧貫注了我們的豐收的意願,但破壞了秧苗的自由生長的自然規律。類比到教育上來,老師就好像插秧的農民,主觀意願很想豐收,但沒想到當我們強行對秧苗進行密植時已經破壞了自然規律。學生也一樣,他們是我們的秧苗,當我們將知識和行為變成一些細密的目標以後,就會對學生提出細密的要求。殊不知,學生對這種「保姆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並不領情。因為,學生一般不願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範。因為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於這些規範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
是花,總有盛開的時候,即使花季已過,也會在合適的時機綻放一生最明艷的美麗。同樣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總有開竅的一天。因此,不要急於拔苗助長,只要提供足夠養分,然後靜靜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開放……耐心地靜候花開,更能體驗到教與學共同成長的真正和諧,也不能真實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簡單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二)
最近讀了一本《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非常有意義,它闡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對象。讀後對我有深深的感悟:
作為一個老師,這本書讓我明白,在教育工作中要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注重對孩子的愛心教育,一味地指責和批評是沒有用的。對於孩子之間發生的問題,要用心去感受孩子們的想法,才能真正點亮孩子的心燈。讓管教在創意里輕鬆化,只有真正對孩子們付出關心、愛心與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誠回報;也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孩子,了解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善於用「愛」去感化學生,真誠地為學生付出,那樣,才能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師為中心」過分的執著,注意學生的人格培養,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屬於我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生命的情感。」這句話對我觸動最深。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強迫生命,而是要讓教育激揚生命。讓學生把學習看成一種享受,享受成功的快樂,享受成長的煩惱。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我們的教育也必須改變。它需要我們停下來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審視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言,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屬於我們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們生命的情感。
有人說:教師的知識和學生的知識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教師只有自己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於是我從踏上講台的那一天起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希望能有更多的水給學生。可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突然意識到,我的舉動僅僅是「灌輸」。似乎我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從我這裡得到一些水而已,可是我們教師的水總是有限的,這樣以來,學生得到的水永遠不會多於教師啊,談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此書告訴我們兒童不是只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攜帶者,是人類幾千年文化沉澱基因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見解。我們該懂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更該懂得授之以漁場,這樣,學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清泉。
讀完本書,讓我意識到在今後的教育之路上,應該這樣去做:重新審視自己,反思自己的課堂,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師角色,更新課堂授課方式。在教育學生時,以身示範,以學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建立責任感,懂得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一生負責;教育學生掌握學會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讓自己的教育生涯多一份燦爛。
教育激揚生命讀後感(三)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考試的優異成績,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讀完這本書感受頗深。
「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屬於我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生命的情感。」翻開郭思樂教授著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開篇就讀到了這令我心動的句子。本書作為《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續,洋洋灑灑三百多頁,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沒有枯燥的統計數字,字裡行間洋溢的是對千萬教育同仁更新教育理念的期待,是對美好教育的願景。讀罷本書仍覺意猶未盡,不由地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多的感悟。「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師,而是要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變為『引導者』、『協助者』,主要工作必須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
的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傳統意義上人們對教師職責的概括,然而從」傳「」授「」解「,從這幾個單向指向意味明顯的動詞中,我們看到了師生關係的不平等。對於學生來說,學習似乎是被動的,而非互動的過程。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是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提示學習方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自己則要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平等的對話,鼓勵、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活動應是學生的特殊學習活動,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組織好這一活動。因此教師應由主角退而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將教學活動寓於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自己在不斷轉變觀念,更新理念,轉變教師校色,改變課堂授課方式。另外即使已有了這些理念,落實在行動中卻還有距離。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提出學習的主體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往往使我苦惱,達不到預期效果,發現很多過程流於形式。時效性不強。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