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一)

教育從生產開始,就在教育過程與教育目的的辯證統一下邏輯演進。近代社會科學在科學主義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學生逐漸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歡樂。直到存在主義和進步主義學派的興起,那種追求終極目的教育思維方式才開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變。人們的關注逐漸從教育目的轉向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的有機整合,但我國的教育還在教育終極目的的教育思維方式中彷徨不定,躊躇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體,也是過程的集合體。人類即過程。教育即過程。那到教學方面,教學更是一個動態的、積累知識的和智慧發展的過程,他的目標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智慧的教育應該力求多元目標的均衡達成。教育是發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進行式。

所以我們說教育即是過程,教育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種生活過程。傳統的教育知識論把教育過程看成是一種單純知識傳授的過程,不僅忽略人的智慧開發與挖掘,而且忽視人的道德的培育與養成。應試教育把學生作為純粹客體和知識存儲器,獲取的是狹隘的目標結果,並非智慧的過程。世界是物質的,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發展的。世界更是過程的集合體。教育是人與人的對話、溝通和理解的過程。教育活動不過是始終圍繞人的生命活動、生存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進行式而已。所有的教育都分為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階段。教育無非是自然教育、價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體、相輔相成、運動發展的過程。自然教育表達的是每一個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達的是每一個人的理想教育。超越教育史針對每一個受教育者富有個性的、創造性的教育。教育史人類促進自身發展的自覺的社會活動過程。學校教育活動沒有終極目標,只有階段成果,階段成果是由教育過程決定的。學校是傳遞人間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愛的種子的地方。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也可以說是「解題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生在在愛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養出缺乏同情心、缺乏愛心的下一代。

我認為,學校不僅是增長智慧的地方,更應該是培養能夠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有愛心的愛國者的地方。應從現實出發、珍視過程、注重每一節課、每一個活動的過程,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教師的發展過程,這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活動既是智慧生成的過程、事業創新的過程,更是豐富多彩的、完整的生活過程。而以前的應試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作為教育的純粹客體。這樣的導致的結果是受教育者成為知識的奴隸,考分的驕子,成為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發現問題而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一次考試成績判定學生的素質,評價學校的質量,由高考狀元來誘導受教育者走進思維的死胡同,這種狹隘的教育理念將受教育者異化為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應試教育不但成為經濟的工具、文化的工具,還淪為光宗耀祖的工具、謀生吃飯的工具。狹隘的目標教育,往往把目標設定的非常偉大、非常高尚,卻嚴重背離了生活現實和教育現實,游離於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過程之外,這樣的目標教育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一般虛幻不真、名實背離。學生往往成為理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甚至成為口是心非的社會「陰陽人」。它完全背離了教育應該使人成為「人」,使人成為智慧的人、有價值的人、使人成為幸福的人的社會活動過程的教育價值觀。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做起,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保證生長和充分的生活條件。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生活,即孩子的生長,教育的過程是完全的生活過程。學生實踐生活過程,實際上也是教育內化過程,受教育者主體活在當下,珍視當下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最終確立、踐行「真、善、美」的生活觀,追求實現社會個體、群體、家庭、民族、國家以及人類終極幸福生活的教育。教育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發展,以促進生活水平提高為目的,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為核心內涵的生活。教育者以培養社會與生活中的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長。倘若教育不能表現為一種生活,教育離開了生活,那麼就是失去其本源所在,就會處於一種無垠狀態。因此,我認為,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一種特殊生活經歷,點點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將影響著人的成長與發展。把教育視為生活,把教育與生活緊密的內在的結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本然,也是教育應該的樣子。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教育乃是社會生活的延續的工具。生活無時不變,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本書對於教育的論述與山東省昌樂二中對於教育的理解是不謀而合的,二者都抓住了教育的本質,教育即解放,教育即發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孩子三年要為孩子接下來的三十年做準備,教育孩子六年要為孩子的一生做準備,在教育中成長孩子的真善美,在教育中成長孩子偉大的人性,在教育中開展大德育實踐課程,在閱讀中成長孩子,讓孩子在閱讀中浸潤自己的心靈,金子般的中學時光要讓孩子在金子般的閱讀中金子般的度過,在教育中把每個孩子的一生變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二)

一本好書即使隨便看一看,也會偶有所得。我覺得看《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使我就有這樣的感覺。下面斷章取意地談幾點體會,不知說的對與否?請同志們斧正!

說到老師有這麼幾句話:首先說老師「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再有「對於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還有「老師,感謝您傾儘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們人生的旅途」。這幾句話說得我感到老師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知是實幹,還是苦幹,反正說得老師快沒了。即使不沒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從書名詞義理解告訴我們:教育要講究智慧。讀一下這本書又知道了教育是技術加藝術的工種。好!我們得與時俱進——實實在在乾工作的時候,也應考慮尋找工作中的樂趣,因為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只會幹苦力,不是好老師!

看《教育的智慧》又進一步理解了一個詞,理解了一個更深層的道理。

我們學校可能很多老師都罵孫奇峰(也包括我)。春節期間巧遇孫奇峰,當時他竟然很陽光地對我說:老師好!我當時驚訝地沒敢相信,真的沒想到他能對我說這樣的話。原來我認為他是畜生,不是學生,不會說人話,不會辦人事,但事就是這麼個事,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學習《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個詞,理解了這個詞,又更深層的理解了一個道理,()這個詞就是:教育的個體發展觀。原來這裡也有樂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說讀書好,讀書能讓我明理,能辯證地看問題,也就是書上說的「要多層次多視角地看問題看學生想問題」周三下午本是工會活動,非整什麼讀書活動,原來有牴觸情緒,通過學習感到這是展示的機會,交流的機會,這應該是快樂的。正應了這句話:讀書是進步的階梯。

原來平凡的工作中還是有很多樂趣的!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三)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放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於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

其次,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

最後,討論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