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一)
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我精心拜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後,感慨良多。這本書從交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的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多名人也都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觀點,法國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前蘇聯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名家們為探索教育真理,窮其一生精力,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著最好的註解。在這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儘管人們生活已大大改善,溫飽已不是問題,但競爭卻更為激烈,於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成了從幼稚園到大學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長、老師,學生本人也在這條路上辛苦地攀爬著,分數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儘管有那麼多的教育家現身說法,訴說著教育的本質,但社會依然急功近利,學生們為了分數,依然辛苦。
我們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學生來自縣鎮村,條件大多一般,考大學更是他們祖輩們幾代的夢想,但自小家庭條件、教育條件實在有限,能考上好大學的也就有限。更多學生進入了高職類大學,還有學生高中畢業就踏上就業之途。那麼,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除了努力提高他們的分數外,還應該做些什麼呢?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更準確的說是給予)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於接受挑戰;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乾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後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之一。
那麼如何給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良好心態,告訴孩子,努力學習,有好分數,敲門磚就會多一塊,就會硬一些。無論成績好壞,分數高低,努力學習的行為本身,就是在鍛鍊自己。教師有良好心態,就會包容、理解所有學生,有了理解、包容,學習好的自會更加努力,學習不如人意的,也不至於自暴自棄,或壓力山大而導致心理問題。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會心情愉悅,接受知識就快,即使差生,也會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薰陶。
除了自信,我們還要教會學生自尊自愛。學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愛,就會自律,就會知道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如何教會學生自尊自愛?身教大於言傳,成長中的孩子最煩單調枯燥的說教,我們要親身垂範,要「無言」的教育,我們自己也要自律自愛。平時,還要多和學生溝通,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傾聽孩子心聲,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在親歷體驗中懂得什麼是自尊,什麼是自愛。
我們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成長期的孩子,沒有完人,我們不能隨意撕開學生不好的一面。面對有缺點的學生,只能用心交流,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關注從教育細節入手,身體力行。
和學生有了心的交流,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體會到師生平等,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也會去尊重別人,平等待人,更會體驗到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真愛之心。在了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自會提高。
給予孩子自信,讓孩子懂得自尊自愛,懂得尊重別人,在我看來,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無論社會競爭多麼殘酷,生存壓力多麼巨大,孩子都會行走在正確的路上;孩子的路沒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對最好的教育的一點基本認識。在教書的這條路上,在日常教學中,我正在無怨無悔,身體力行著。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二)
2009年暑假前參加了校本培訓,內容為江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質是學做人、誠實、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責任心、積極心態、堅強、樂觀、耐心、謙虛、獨立、勇氣、幽默、感恩、勤儉節約、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學習篇包括:方法、習慣、自學能力、興趣、思維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新力、探究力、勤奮、問題意識、活學活用、合理安排時間、整體規劃、休閒;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標、使命感、有計畫、毅力、挫折、面對失敗、行動、自我激勵、做喜歡做的事情、勞動、選擇、踏實、自我保護;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裡需求、知足、真誠、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寬容、愛心、傾聽、語言表述、友誼、距離、合作意識、孝、師恩難忘、處理衝突和分享快樂。其中每一篇的第一個教育細節都是這一部分的總論,即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個分別的總論。然後各篇的分論點各自獨立成篇。
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對一些過去老師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則又重新拿出來確認一遍,感覺很樸實、全面,但要真正落實躬行,並成為每個老師每時每刻自覺的行為卻不是看書學習就能做得到的。全書不求理論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隨筆式的輕鬆優美的筆調對教育這件事做了實實在在的再認識再反思,供人參考,引人深思。比如什麼是好的教育?本書序言做了探討,教育要像杜甫說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在學習的過程中深深感覺到這本書應該常讀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自我修養的提高結合起來,反過來指導、內化為自己的自覺教育行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當然在通讀全書之後,還是覺得本書在編排體例上可以構建的更加完善。當然有可能因為成書出自多人手筆,在內容上有重複的地方。個人覺得本書四個大的方面: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可以加以整合,比如做人篇統攝全書、做事篇和交往篇可以加以整合,甚至可以將學習篇中關於人格養成部分歸入到做人和做事篇中,學習篇中重點介紹一些學習方法。這樣本書的結構更加合理,重疊部分可以避免。還有就是可以考慮將做事篇編排在做人篇之後,因為做人和做事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某種意義上涵蓋了學習,而學習篇放在最後,有了前面的做人基礎,做事的錘鍊,學習應該是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學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一孔之見,遺笑大方。可能由於出書的快速,書內有不少錯別字未能校對出來,不過這對於全書而言只是白璧微瑕。我之所以這樣挑剔,是因為我在看書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想法,就是不僅老師來看這本書,讓孩子們即學生們還有家長們都來看看,提高自己反省自己,溝通認識,達成共識。而如果要讓孩子們來讀此書,就應該校對更為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