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賞識你的學生讀後感

最近讀了由孟繁華博士主編的《賞識你的學生》一書。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一個個閃現著教育智慧火花的精彩案例,令人深思,感慨萬千:有已為人父人母的過來人對教育的感激和期盼,有一個個曾經或正在困擾著眾多教師的教育話題的思考與討論,更有專家理性深入的點評分析為我們指點迷津……通過這些精彩的案例詮釋了「期待效應」試驗、「需要層次」理論、「多元智慧型理論」等教育理論知識,闡釋了實施「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過一個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教育故事,揭示了教師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幾個永不磨滅的關鍵字:尊重、信任、理解、欣賞、激勵、寬容……

什麼是賞識教育?

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高中女生,每天5點半起床,6點多上學,吃完晚飯就做作業直到深夜。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突然對她的父親說:「我的數學老師說我沒有數學腦子!」父親聽了怒火中燒,但又默然無語。直到有一天女兒對父親說:「爸,我厭學了……」於是震驚的父親給女兒換了一個教育環境。女兒第一次接觸法語,她的法語老師就讚揚她很有語言天賦;數學老師稱她能「優雅且具有創造性地解決數學難題」;更令人吃驚的是,她的英文老師居然在她的推薦信上這樣寫道:「我以性命擔保她行。對此,一秒鐘都不應該懷疑。」指導老師則寫道:「請再給我們20個史蒂芬這樣的學生!」這些讚揚就像是興奮劑讓女兒自信得令父親感到陌生,一些父親並未發現的特質開始呈出……這是一個成功的賞識教育事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而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對自己的賞識更能夠給予自己無窮的力量。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稱為「羅森塔爾效應。」賞識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我想我們也一定會得到皮格馬利翁效應的。

賞識其實可以很簡單。它也許就是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兒」,「我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就是摸摸孩子的頭、牽牽學生的手、就是把沒有自信的學生推到環湖賽跑的起跑線上的引領。一句溫馨的話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次表現的機會往往就蘊含著賞識,就能生動地表達你的賞識。

賞識是博愛精神的體現。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愛,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的確,賞識成績優秀的學生對教師來說,是輕而易舉的,而教師在引導、激勵這些學生朝更高的目標前進是錦上添花;但千萬別忽視了更多的學生——「中等生」和「差生」,這些學生往往是占了多數,教師對他們的關愛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他們更需要教師的精心關愛和呵護。每一個學生,不論他們的學習成績是否優秀,不論家境的貧與富,不論其他老師曾經給他們什麼樣的評價,他們之間都應當畫上等號。

表揚你的學生請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教育你的學生請在單獨的環境下進行。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必須包容他們的缺點、過錯、不良的行為習慣、參差不齊的學習成績……俗語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何況他們還是孩子。當學生出現過失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和批評,作為老師的我們往往是他們最想獲得幫助的對象。常聽到學生家長說:「你們老師說上一句話,頂得上我們家長說十句話。」這表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有時候勝過家長。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是給了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在賞識教育的環境中,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為一種定勢,就會成為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阻力的強大動力。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學生,他是一個性格內向、學習成績比較靠後、課堂作業總是最後一個完成、上課從來不舉手發言而是靜靜地坐著不說話、媽媽有時候批評兩句就會掉眼淚的男孩子。有一天我把他獨自一個人叫到了我的辦公室和他聊起了天,告訴他男子漢應當更大膽一些,積極一些,不要怕犯錯誤。我在這樣的環境批評了他,他卻沒有掉眼淚。()在這以後,我看到了他在課堂上怯怯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毫不猶豫地投去讚許的目光並請他來回答問題,即使他答得並不好,我還是及時地表揚了他。漸漸地,他在課堂上越來越活躍,課堂作業完成的也越來越好;家長也反映孩子能在家裡和他們有說有笑,愛提問題,敢於表現自我了。

當然,賞識孩子是賞識孩子的優點、長處和進步,而不是忽視孩子的缺點和弱點。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心中牢牢刻下的應該是「尊重」和「寬容」,用尊重和寬容的態度給予及時批評。我們一定要記住,學生不是教師勞動的一個簡單的產品,我們的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只有贏得學生的信任和熱愛,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請記住批評教育你的學生請在單獨的環境下進行,表揚你的學生請在大庭廣眾之下。

讓我們牢牢記住賞識教育的原則吧!

信任孩子——學會崇拜,學會自豪。

尊重孩子——學會傾聽,學會請教。

理解孩子——學會感激,學會陪伴。

激勵孩子——學會發掘,學會分享。

寬容孩子——學會反思,學會等待。

提醒孩子——學會批評,學會分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