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寒假讀後感(一)
讀完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知道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小說,一夜看完有點走馬觀花之嫌。但是不論怎樣不負責任的閱讀方式都會給讀者一個基本的印象,而這個印象對於我來說是很深很深的,所以我將這個印象寫出來,同時寫一下我的觀感。
《平凡的世界》時間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發生地點在廣袤的黃土高坡上一個叫做雙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說是寫雙水村的變化和雙水村的人。在這個十年里,中國又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雙水村及雙水村的人是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縮影。在那段年代裡,文化革命結束了,鄧小平上台執政帶來了改革開放。
我不想詳細的敘述小說的內容,實際上裡面包含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遙顯然是想用一種現實主義的筆法細緻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會畫卷。在裡面各個階層不論性格面貌都栩栩如生的人物我隨口都能數出好多。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路遙的精湛的小說功底,極其嚴肅的寫作態度,使這部小說具備了作為那一段歷史最好的輔助教材。
顯然,我無法做小說評論,這當然是因為水平的原因。但是這部小說給我最大的教育意義則是一種對農民的深刻理解。現代城市年輕人可能很難真正理解農民。農民的生活,農民的想法。農民曾經過的日此文來源於cnfla,農民現在和未來他們也不會關心。實際上筆者本人也不曾有過真正的了解和認知。如果要有這種水平的想法恐怕必須經歷過農村生活。但是間接知識也能夠帶給我們啟示和觸動。這就是《平凡的世界》,這就是《許三關賣血記》。這些小說能夠深刻的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讀完這些小說從某個意義上說我們也經歷過了那個時代,也曾在田中揮汗如雨。這些書的現實意義在於中國的現狀,在於歷史的延續,在於未來的展望和我們年輕人自身的提高:對人性的理解,對中國的理解,對構成中國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陸地的人們的理解。
另外一個方面,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這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寫著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裡,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當他得到調出煤礦來到城市的機會時,他選擇的是煤礦。這不是又無他有多高的覺悟,而是他對自己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情和眷戀。他選擇了平凡。
我想,《平凡的世界》的真正意義在於揭示了人的命運、家庭命運、社會命運維繫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和諧發展上,尊重規律,變革制度,建設和諧社會才是中國農村、中國希望所在!
大學生寒假讀後感(二)
我讀了《安徒生童話》這本書,很喜歡裡面的故事,特別是「醜小鴨」給我印象最深刻。
醜小鴨講的是它剛出生時很醜,主人不喜歡它,受盡了同伴的欺凌,可它沒有在意,只管努力做事,歷盡艱辛生存了下來,它慢慢地長大了,最後還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天鵝。醜小鴨變成天鵝後感到幸福及了,不過它沒有驕傲,心想:我不能忘記過去受的苦,當我還是只醜小鴨時,可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這麼幸福,我要好好珍惜這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遇到什麼困難時,我們都不要害怕,不要放棄,要堅強勇敢地去面對,經過一番努力一定能解決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很多相貌一般或家境一般的孩子平時較少說話,看似很普通的人,但是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學習,成績總是排在前面。我以後在學習成長過程中也要勤勤懇懇的,相信以後會變成一隻美麗的「白天鵝」。
醜小鴨變成美麗高貴的白天鵝,是她不懈努力的結果,是她艱苦奮鬥的回報,是她永不言敗的精神,鼓勵我們不要被困難與挫折打到,心存信念,成功的彼岸就在你眼前。
如果做不了大樹,就做小草,雖不像大樹那樣偉岸挺拔,卻嫩綠可愛,也為世界增添了幾分色彩。
如果做不了美麗妖嬈的美人蕉,就做永不言敗得喇叭花,雖不像美人蕉那樣令人羨慕,卻也有自己的堅強不屈的意志。為世界增添了許多的信心。
如果做不了舉世聞名的藝術家,那就做藝術家的傳播者,雖不如藝術家頭上的光環耀眼,也為世界更加美好做出了貢獻。
大學生寒假讀後感(三)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 ,與其他的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有關修身(內聖)、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於語錄的字裡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 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著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燃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而使我們困窘地活著。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解讀《論語》。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為大眾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於《論語》的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為必然,孝道在逐漸褪色。對現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為人子女,做讓父母為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這些。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所謂的仁,是說其從心底里欣然地去愛別人;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為而不有心於作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也就是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為觸動,孔子曾經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愛充滿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備,便是修身的理想結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務。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說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謹信」、「仁愛」,然後「學文」,這就明白告訴我們,應以修德為先。論語中,修德之道無處不在。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於修智,《論語》不僅指明了學習知識「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為學之道和「舉一隅」而「三隅反」的學習方法。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與做人,「做人」乃「治學」之本,德才兼備方能至於至善。「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虛浮而學,德才具不兼備。
在現在社會中,孝道、仁愛、修身和治學,每每被人忽視,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為學之道理 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