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2000字讀後感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一樣,大家的作品,讀之味道的確不一樣。

這是一本作者用英語寫就而通過譯者翻譯成漢語的書。而書的主人公卻近千年前的很中國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對於林語堂這樣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為是英文寫作,大概作者考慮到讀者以西方人居多,於是在寫作過程中,他儘可能的少寫有關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蘇東坡、蘇轍等與西方作家的比喻,對於好的詩詞與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較,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寬闊的文學視野。

對於書中人物蘇東坡的喜愛,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舉家搬遷轉輾的過程中,都把有關收集到的蘇東坡的資料帶著,一直計畫著要寫一部蘇東坡傳。而對於資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其實,作者說,在書房中,有居室中有這樣的一位詩人,畫家,哲學家陪伴自己,將是多麼幸福的事。於是我想,因為自己的最終購得這本《蘇東坡傳》,這本書也將進入我的書房,那麼,我是擁有林語堂那種與智者相鄰的快樂了!

閱讀這本書,對於宋朝那個歷史時期的那場戰爭,終於有所明白。而對於王安石的變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變法都能夠如計畫那樣都是朝著好的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變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許這樣的改變的確能夠使國家國庫充裕起來。可是,破壞的卻是廣大老百姓的利益。於是,蘇東坡的一生,就永遠地被捲入了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建議皇帝破除新法,讓老百姓過上原本的應有的還算有家的生活……

因為變法,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蘇子由……那麼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領導的變法派而打擊。而兩派的鬥爭,真的是六十年風水輪流轉,不是這方人士遭貶,就是那方的人員被流放……這樣的鬥爭,何時是休?好在那個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雖然他已經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潛一樣寄情于田園,讓蘇東坡終於在人生過程中有一段那麼輝煌的時光。為朝代,為百姓,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進有益言。

蘇東坡的一生,其實到過許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黃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後安居的地方選擇在宜興,由這些地理位置來看,蘇東坡還真與大家很近呢。說不定在宜興的某一處遊玩時,也是近千年前蘇東坡看中的歸隱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蘇堤,原來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發現西湖中有一種水草,破壞了湖中的水質,影響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飲水。於是帶領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無處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為這些水草找到合適放置的地方,同時還可以方便人們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舉措。

然而這樣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卻成了蘇東坡醉心風景的證據……

一輩子做官,蘇東坡後悔嗎?我想大概是有點的。有多少次,到一個地方,當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長期在此居住時,一紙皇恩聖旨到。於是,他不得不繼續遷移,就如候鳥一樣。只是到哪裡,自己是沒有決定權的。而有時候,到哪裡怎麼走,水路不審陸路,還得向皇上申請……真是想不到,那個時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啊!

應該是蘇東坡不是政治鬥爭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鬥爭其結局必定是兩敗俱傷。年老體弱之時,他還被貶到瓊州,那個野蠻之地去生活,而此時妻子都已先後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兒子……而當他最終獲釋可以回到他選擇的安居地方可以歸隱時,他的身體卻不再給也機會了……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一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2000字讀後感(二)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貝多芬傳》,貝多芬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百折不撓,放下《貝多芬傳》,無數感慨湧上心頭……

貝多芬是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父親是一個不求上進、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開始,他父親就逼他學音樂,在小時候就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正當貝多芬風華正茂時,病痛已經悄悄叩門。1796至1800年,耳聾症開始肆意,聽覺也漸漸衰退。一個鋼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聽覺,而貝多芬在他可以大顯自己的才能時聽力衰退,甚至不能聽到任何聲音,可想而知當時的貝多芬是多麼的無助,面對的挫折是多麼大。如果換做別人,肯定對自己的未來不報希望,從而破罐破摔。但是貝多芬並沒有這樣,他一直獨自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仍堅持創作,還為他的心上人朱麗塔?圭恰迪爾譜寫了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訴了他的兩個好友。我深深地被貝多芬折服了,他以他驚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堅持下來,要知道他的大多數作品是在他耳聾之後創作的。

貝多芬飽經風霜,他經歷了挫折也享受了成功,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成功是有汗水換來的」。只有付出過,才會有收穫。

記得那次體育800米測試,一向體育不好的我就開始擔心起來。果然,剛跑完一半就跑不下去了,正當我快要放棄時,突然想到了貝多芬的那句話:「我要用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喉。」想到貝多芬遇到那麼大的挫折都沒有輕言放棄,我才遇到這麼小小的困難就堅持不下去了嗎?於是,我堅持跑完了全程。雖然跑出的成績不如人意,但至少我堅持了下來。

人的一生是多麼短暫,然而卻又有那麼多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難就只會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卻會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戰勝困難,用自己的雙手去扼住命運的咽喉,難麼成功往往會降臨於後者。有時候逆境往往會使人堅強起來,讓人擁有驚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己的頭,不會屈倒於困難之下。

我知道我稚嫩的雙肩很難為自己擔起一片屬於自己的晴空,我知道我獨行的身影很難戰勝黑暗的束縛,但我絕不會倒下,也絕不會低下我高昂的頭。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我也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人生布滿荊棘的道路上,即使碰得遍體鱗傷,我也會用剩下的最後一點力氣站起來,用乾裂的嘴唇說:「不要倒下,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因為我深知,貝多芬正是用這種毅力堅持到最後;我深知只有擁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我深知困難會因我這樣執著而向我屈服,挫折會因我這樣執著而倒下,成功會因我這樣執著而落到我身上……

我會像貝多芬一樣不言放棄,會像貝多芬一樣堅持到最後……

2000字讀後感(三)

《狼圖騰》是我近年來看過的少有的一本好書。作者姜戎是一名插隊內蒙古邊境額侖貝爾草原十一年的北京知青。為了這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作者從1971年至1996 年腹稿了二十五年,初稿於1997年,三易其稿後定稿於2003年。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煌煌五十萬言,讓我們在書中重新認識了草原狼,重新認識了草原,重新認識了我們的歷史,重新認識了我們人類自己。

書中幾十個狼的故事有機連貫,一氣呵成。情節曲折緊張,場面宏大而神奇。有大青馬勇敢鎮定地獨闖狼陣,狼口脫險;有蒙古女人和九歲小孩與狼徒手搏鬥,生擒惡狼;有蒙古獵人坐山觀狼群設伏黃羊,漁翁得利;有石圈裡的飛狼之謎,驚人推斷;有狼群與軍馬慘烈的生死決鬥,同歸於盡;有白毛風和蚊蟲的天災人禍,生死存亡;有狗和草原狼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有人與狼的殊死較量,相存相依;有作者千辛萬苦餵大的小狼,狼性不改;以及小狼非凡的命運和悲壯的一生……最後作者道出了對小狼的懺悔,對蒙古老人的懺悔,對草原的懺悔。震撼了我們現在已經不會輕意感動的靈魂,讓我們在讀過之後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無盡地思索。

狼在我的記憶中是兇猛殘暴的肉食動物,狼外婆的故事伴隨了我們的幼年時代。我們漢語的辭彙中關於狼的詞語,全是對狼的抵毀和貶低:狼子野心、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狽不堪、鬼哭狼嚎、狼狽為奸……看來我們的無知和應試教育讓我們對蒙古人崇拜的狼從小就存在著太多的誤解和偏見。

狼是狗的祖先,狗卻與狼勢不兩立。如今狗已成為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但它從此也失去了獨立生存的狼性。俗話說狗改不了吃屎,這就意味著狗永遠也不能與狼同日而語了。草原上的牛羊強壯了蒙古人的體魄,草原上的狼鍛鍊了蒙古人的品格。我們的計畫生育造就的這一代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受挫折教育都很差。他們的時代什麼都不缺,他們缺少的只是吃苦耐勞,缺少的是像狼一樣的性格和狼一樣的精神。兒子津津有味地聽我講小狼的故事,我卻多麼希望他能有一點小狼的精神。

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群的中的友愛親情無不震撼著我們的心靈。狼在捕食時表現的確極為兇殘,但狼只有在飢餓時才捕食,只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會攻擊牲畜和人。這比飽暖思淫慾,物慾橫流貪得無厭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了。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

狼的狡黠與智慧,使它具有天生的軍事才能。狼頑強不屈的性格,狼的團隊精神和家族責任感,使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戰鬥力。三十六計中除了美人計外,說不定其餘的三十五計都是人跟狼學的。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在大西洋海底的潛艇絞殺戰,解放軍出奇制勝的穿插分隔包圍戰術都是狼群戰術的一種。中華民族就是缺少一點點的狼性,當年幾個日本鬼子就能掃蕩一個縣城,趕著幾千名老百姓滿山跑。有了狼性的民族才不會有羊性的百姓,有了狼性的民族才會有千千萬萬個黃繼光,才會有千千萬萬個董存瑞。

我們理解了狼性,也就會明白()為什麼成吉思汗的鐵蹄能夠掃蕩千軍萬馬橫跨歐亞大陸,就會明白中國近代屈辱的百年歷史。狼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能得以生存,這是每一個有危機感的民族應該思考的問題。中華民族在歷經磨難,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我們每個人都會被迫發出狼一樣的嚎叫。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的復興,在這本書裡狼性與人性的碰撞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狼是脆弱的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狼群消失了,多米諾骨牌就要倒塌,與狼為敵的草原狗也會從此衰敗。草原上的老鼠成災,草場會迅速退化,馬也變得懶散起來。草原沙漠化了,風吹草低見牛羊就只能變成一種回憶,而牧民也只能從定居放牧改為圈養牛羊。看那一年比一年兇猛的沙塵暴吧,生態已開始失去了平衡。生物的多樣性已經被打破,打來打去,打盡了「豺狼」最後遭殃的還不是我們人類自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