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儒林外史》讀後感

《儒林外史》讀後感(一)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後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貪污腐敗之風不減,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察,環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緻,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儒林外史》讀後感(二)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這部書。看完以後,我的感觸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共有五十六回,是吳敬梓寫的。小說的後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歲(1736)託病辭去徵辟以後陸續寫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士大夫的種種心態,進兒諷刺了士人的醜惡靈魂,深刻揭露了整個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不堪救藥。吳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多彩的風格畫卷。

吳敬梓在小說中寫到的范進,周進、牛布衣、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運,並非別人的問題,而是他看到了歷史的凝滯。正是藉助於對科舉的內心體驗,所以他才極為容易地道破舉業至上主義和八服制藝的種種病態。作者所寫的社會俗相,不僅是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時,更多的是作了巨觀性的哲學思辨,是靈魂站立起來之後對還未站起來的靈魂的調侃。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吳敬梓的小說的一個鮮明特徵思想大於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的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在爭名奪利的元朝末年,諸暨縣出了一個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歲時,父親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里去讀書。他為了報答母親,努力、用功的念書。後來,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學勤奮,但只因家境貧窮,讀不起書。他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兒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是你父親早早去世了,我一個寡婦人家,社麼都不會。如今年歲不好,柴火又貴。我們只能靠我做些針線活勉強餬口,實在是沒錢供你念書啊!如今沒辦法,只能讓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可以賺幾錢銀子,還有現成飯可以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裡的難處,便答應了。

第一天,王冕便來到秦家放牛,秦老爺對母子倆十分客氣,而且後來十分照顧王冕。這讓他們十分感動。

王冕在休學後,並沒有放棄讀書。他經常在有空時拿自己的工錢去書販那裡買兩本舊書看看。

《儒林外史》讀後感(三)

我國的諷刺文學有著久遠的傳統。早在先秦諸子的散文中,就已有頗具諷刺意味的作品。《儒林外史》繼承並發展了我國諷刺文學的優良傳統,《范進中舉》就是《儒林外史》中比較出色的一篇文章。

《范進中舉》講述的是一個叫()范進的老書生在他五十四歲那年考上了舉人,周圍的人包括他的親人,由先前的冷嘲熱諷到對他熱情恭維起來,就連平時動不動打罵他的丈人也對范進獻起殷勤來。

當我看到,范進對他的老師說,他年齡五十四,已經考了二十次科舉時,我不禁嚇了一跳,怎麼考到這麼老,難道沒有別的出路了嗎?如果是我,兩考不過就乾別的活了,不可能考幾十年還這麼固執。媽媽告訴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時期的大家都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功成名就。考過了,就能當官,當官就有了權,有錢人再和有權人進行錢權交易,名和利就雙豐收了。所以,范進張進李進王進等書生才拚命地考試。

果然,范進考過沒多久,就有地主鄉紳給他送錢送物,不久他就過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場,學著別的官員借視察的名到處打秋風了。

這就是諷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這本書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向大家展現了一個病態的社會。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還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裡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