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白岩松著《白說》讀書分享

  幸福可以無限靠近,但是無法徹底到達。走的太遠,別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當我們出發的時候,是要奔著幸福而去,走著走著感覺跟迷宮似的,到處都是岔路。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創新需要的素質:獨特的思維方式、獨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所謂自主創新,沒有自主就不會有創新,一所好的大學是將有用和無用結合起來,創造一種真正的遼闊;都說我們不做無用的事,然而什麼是無用的事?什麼是有用的事?那麼我們怎麼去理解無用之有用呢?這句話很繞,是對思維上的繞,但是深刻的去理解,你會發現這是很有意境的一句話

  書讀久了,總會信點什麼。看著筆者說: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是《新華字典》的時候;莫名一種觸動,確實,沒有《新華字典》,我根本不可能寫出這麼多字,更重要的是他帶給我的查找方法,我們都忽略了這個查找方法,這個方法也許是我第一次深究不知道時帶給我的一種精神;就像作者所說的在35歲的時候讀《道德經》,是在開始思考死亡和理解死亡的時候;而我讀《道德經》是在10-14歲之間這一時段,古文的晦澀難懂,甚至當時把一段話分為很多種意思去理解,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一種人生的真相,宇宙運行的規律。名著很多,並不是自己讀過多少,才可以顯示自己有多高深的學問,其實是一種理解。也是對自己未來人生道路上的一種預見和補充吧。此時深刻的去懂,閱讀就是通過理解別人的對話、活著的故事,也來跟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人生;

  人心不古,其實所謂的古,也無非是今天的想像;人一輩子要進很多行當,唯有一個行當改不了,那就是做人。這一撇一捺最難寫,怎麼把它給寫大了,是終生的學問。做事情也是一樣,要先學者做一個優秀的人,然後努力去做好事情,然後在努力一點,你就會成長和進步;比世界更大的是人的內心,探究是無盡的,很難找到答案。不過,我們應該學會,在哪裡何以找到答案。很多事都有一個理:得來的容易,品質就不好保證。

  道德經,第一個字是道,拆開這個字,首,思想,走,行動;方為道;很有意思,這就是思行一致;單單一個字的理解就會有很多的意思;道德經沒有論語普及的廣泛;論語是從正面去解說;二道德經是從反面去解說;像:無為而治,很多人都理解的很消極,其實這是一種很積極的哲學,無為就和道法自然相成,那何為道法自然呢?自然是有規律的;無為,就是要遵守規律;就像道德經第一句話,光在讀的角度去讀米就有好多種讀法,讀法不同,意義就不同;中國的哲學很難懂;要辯證,理解。但是若真的能理解的話,那就很了不起了。

  道德經第二章開篇兩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當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麼是醜;都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不善。同理,當天下都以某種行為作為善的標本,模仿和雷同之下,不善就出現了。這種解釋很富有哲理。比如,我們帶著目的去讀《道德經》,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道德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任何聖人,都不鼓勵人一心只為自己,而是鼓勵你為他人、胸懷天下。原來古人也懂得做思想工作,而且做的這麼有說服力。但他引導你的方式是「無私為大私」正真無私的時候,得到的反而是最多的。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最優秀的人知道一個大道理後,二話不說就去執行。第二類人聽到一個大道理後,一邊執行一邊懷疑,這事行嗎?第三類人聽了後哈哈大笑,根部不理會。結果呢,老子總結了一句「不笑不足以為道」也就是說不被嘲笑的一定不是好道理。

  大成若缺。士兵突擊裡面有一句話說的蠻好: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會有一天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達到完美的境界嗎?沒有。人生就是遵循著一條曲折、循環、不斷前進的路徑。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所有的難事一定從簡單開始,大事都是從細節開始,所以勝聖人從來不認為自己在做什麼大事,但是他左後成為聖人。真正的穩定實在動態中調整的穩定。

  有的書當你很年輕的時候就把它讀了,以為是讀過了,其實是錯過了。太年輕的時候,有些書的味道你是讀不出來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紀,卻沒再次跟它相縫,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學習,相當重要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打開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如同讀書,不要因為一本書的主題或表達方式很陌生就去厭惡它。

  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急於表達已成當今社會多數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們往往依據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偽曲直,並急於發聲。我理解「追尋」的意義在於勤思考多求證。在一個「暢所欲言」的資訊時代,內心安定,保持耐心,堅持理性,難能可貴。

  很多通俗讀物製造短暫的遺忘與虛幻,讀時讓人沉溺,讀後無精打采,給精神痳痺而非滋養,永遠無法擁有高品質閱讀帶來的身心靈的喜悅。真正的閱讀是尋找精神共鳴與心靈輝映。能給人力量的閱讀,一定是有品質的閱讀,教給我們怎樣積極面對多蹇的人生。

  整本書是作者以前的演講稿及後來作者做的讀後感,有對個人理想和國家理想的期寄,對社會問題的判讀,政治性極強,主鏇律作品。內容比較雜亂,話題涉及面廣,沒有明確的主題,但是篇篇有深度,值得深思,三觀極正,有助於提升正能量。

  人生百態,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軌跡是不能複製的。一直以來,人們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種誤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其實正是乾好本職工作的體現。按時按點按要求把每天的鐘撞好,就是圓滿完成了你的本職工作,不怕鐘聲擾了誰的好夢,不嫌重複動作的單調乏味,不慕前台講經的風光。莊嚴響亮的鐘聲自有其神聖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鐘看做是平凡,總想著成名成家接受萬人膜拜,才是沒有根基的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撞鐘的和尚。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