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入雲深處亦沾衣——讀《蘇東坡傳》有感

  余秋雨貼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橫跨歐亞版塊,探微究深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風雨閣,陽關塞外淒迷紛飛的風雪,收歸於他的《文化苦旅》。其間,他特意從書里挖出一塊空白,盛放啟迪他的林氏《蘇東坡傳》,與深思之後感知到的,蘇軾身後醇和而圓熟的生命形態與厚重從容的文化面貌。

  動容之餘,心生好奇,遂取《蘇東坡傳》,細細讀來,念罷擲筆,我沉默而滿足。

  我向早已溘然長逝的大師深深致敬。林語堂先生本人博聞強識,通曉古今,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毫不費力,著實令人難以望其項背,而同時,又秉承著對蘇軾這位大文豪的一派熱忱與景仰,為其筆耕不輟,以一隻燦然生花的妙筆,行文腔調詼諧輕鬆,一字一句又壓得端莊肅穆,使整本書並不流於富艷輕浮,也不過分地板正迂腐,將蘇東坡本就波瀾壯闊的一生,寫得更添風起雲湧,頓生心生望洋興嘆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經非常全面了,少時才華橫溢,得到當時文壇泰斗歐陽修刮目相看,以至於因福得禍,科舉中屈居第二。慷慨陳詞,直言不諱,針砭時弊,非但沒有被「察納雅言」,反而觸怒新近,囿於囹圄之間幾陷於死也,眾友力挽狂瀾,免其一死,而後,又屢屢捲入雲譎波詭的政壇時局,一邊流離著為生計奔走,一邊自得其樂地縱情逍遙,一直到客死異鄉。

  生命的終了,是一抔黃土,三兩淒淒哀哀的啼哭,幾縷悠悠蕩蕩的青煙繚繞不絕。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終究難逃生死兩個大字,不過,能用他晚年最傾心的五柳先生的詩去歌詠他的一生,也堪稱圓滿,蘇軾若泉下有知,定會歡喜異常,取酒醉飲。

  筆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纖薄的紙張上暈染出一個黑黑的圓點。這是篇讀後感,這樣有讀無感,寥寥幾筆,猝然結尾,顯然不行,無形中令人覺得態度敷衍而輕慢。

  我輕輕地撥開記憶,慢慢思索著我眼中的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有一句庸常的話可用以描摹,「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正如蘇轍點評,「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蘇轍真是太了解他的哥哥了。蘇軾的文章如此渾然天成,他的筆端如此行雲流水滔滔不絕,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觀火針砭時弊。毫不誇張,蘇軾悠遊地握住了一個時代的文脈。小人在濃稠綿密的黑暗恨得牙痒痒,眼發紅,瘋狂地想鞭撻摧毀他的靈魂。即使蘇軾並沒有很主動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詩名早已讓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註定了他人生的並不樂觀的走向。

  這同時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縱容小人為所欲為,而讓懷揣家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沒,被吞噬。古中華文化脈絡中缺乏明辨真與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漸顯露,一呼而天下應和,雲集景從,然而沒有自我辨別的前提,文字就變成相互攻伐的利刃,傷得人體無完膚,著實是一種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東坡僥倖得雪,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歸正傳從細微處看,蘇軾被一代又一代樸實的人銘記。其偉大之處,恰恰不在於他的偉大,——當然他遭的罪都是源於為民請命——而是他的真實,可愛,可親。

  他是如此鮮活的在十丈紅塵里摸爬滾打,卻不是擺在神壇上慈孝溫文的聖人。東坡嘗過戰慄的滋味,欽差奉旨前來提他時,他棲棲惶惶,藏匿於屋裡不敢出來;他也手足無措,對家人的安危憂心忡忡,幾欲投江以解當前困境。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於每個人能從中窺探到曾經狼狽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誕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學不會沉默,蘇軾恰算是其中拔尖兒的。記得滿城風雨的「烏台詩」案,潑得他滿身髒水,拉得他鋃鐺入獄,身心俱疲。然剛踏出牢獄,酒香濃郁,穿巷而來,他頓時忘乎所以,揮毫潑墨「畢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塞翁失馬」「曹操竊祿」的暗諷,辛辣更勝往昔!直教人血氣上涌,仰天大笑,不愧是蘇東坡!

  蘇軾固執並且超然地保持著自我,保持著深層的生命自信,雖自嘲曰「無藥可救」,竊以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脫出常人碌碌無為,日復一日生活軌道,拋棄欲望的追求,唾棄名利的纏繞,從而獲得個體的獨立,逃離人生的困境,縱使塵滿面,鬢如霜,也能同歲月一起悠悠變老,同生命並肩走到白頭。

  ,念蘇詩,高唱赤壁賦,追溯時間洶湧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詞句的濃郁芬芳剎那間馨香滿懷,東坡巉巉矗立,雲深沾衣,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