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這個所有人厭惡的字眼,彷佛看到這個詞就本能的躲閃,卻已經成為你我大多數人最後的必經之路,既然避之不及,何不多了解一下它呢?做藥的朋友昨夜發了我這篇文章,由於早睡直到今晚才得以有空仔細閱讀完成,結合之前家父生病治療種種,真的是感慨良多,情緒泛濫提筆記之。
首先想到的詞就是幸運,癌症是很複雜的病症統稱,每個患者所患癌的種類都可能不同,正如文中老人所述「RET變異所導至的肺癌雖只占全部肺癌的1.5%,但卻有兩個精準靶向藥物,Blu-667 和LOXO-292,而其他許多癌症,都還沒有如此精準的靶向藥物。」 恭喜他中了大獎,登上了蒼茫大海中的那條扁舟,大多數的患者在做過對比測試後根本沒有任何靶向藥物可以使用,只得回歸傳統療法任其發展或者一同毀滅。
我看到了幸運背後的那些偶然中的必然。這其中很重要的是知識技能的經年儲備,文前介紹中寫道:「老人早年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1990年代初赴美從事醫學研究,入美國籍,2010年從美國禮來製藥公司癌症研究崗位退休,2017年10月被診斷罹患非小細胞肺癌後回美國診斷治療至今。」
得病之後求醫問藥,是每個患者和患者家屬都會做的必經階段,但是文中老人查詢新藥信息,溝通藥廠和醫院,與醫生討論病情和治療方案,出現問題時候的及時判斷和解決都和他常年關注職業發展,不斷完善相關知識,努力提升業務水平分不開。而這一點,卻是絕大多數患者和患者家屬很難做到的事,就算是學醫行醫的人群中,能夠達到經常自主學習,時刻與世界同步最近研究成果的又有多少人呢?更不要要求醫盲大眾去搜尋哪些晦澀難懂的藥廠PAPER了 (不得不誇讚一下方姨這個活雷鋒,把最新的醫藥資訊免費翻譯成簡訊給大家分享,雖然很多不需要的時候看不下去吧,但是我想真正需要的時候那價值一定是無限的)
我看到了是老人積極健康的求醫態度。患病後患者的情緒會經歷幾個階段,從最初的怎麼可能是我?到堅定信念抗擊病痛,再到不治了死了算了,再到我不想死快給我上藥,可能會反覆循環,病痛的打擊和藥物的副作用給予肉體上的殘忍侵害,一次又一次的指標未見好轉或者愈加嚴重給精神上進行巨大的錘擊,情緒也就因此波動不定。
保持良好的積極態度,除了患者對自身病症了解之外,周圍環境的影響因素也不容忽視。中國不同於美國簡單明了的就診環境,沒有周圍各種好心親戚朋友跑過來給予指導建議,沒有那麼多知名老中醫的祖傳秘方,沒有各種編造的虛假故事勸告你醫院都是騙錢的回家調理心情最重要…… 當李詠在美國抗癌失敗的新聞發布時,特別理解他為何舉家去美國就醫,除卻最新的醫藥技術不表,單純的就醫環境足可以讓患者在最後的時間裡過的輕鬆過的快樂。
最後說一下對於新藥研發的感受。我是曾經在北大腫瘤醫院入組的患者家屬,當我們來到北腫看診專家時,被告知有這樣一個符合家父當時條件標準的入組項目問我們願不願意參加,但是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會分到對比組。我們仨在北腫旁那個狹小的賓館裡一致決定要試一試拼一把,於是開始了為期兩個多月小白鼠的實驗,直至指標不再符合條件要求。
在父親去世後的那年諾貝爾獎頒布時候,那個拗口的藥物名稱出現在醫學獎項中的時候,我特別釋然,如果當年沒有嘗試沒有拼一下,我想我會一輩子悔恨和自責。
現在,世界各國都有很多藥物正在臨床試驗中,各國藥廠也積極和國內的各大醫院招募志願者參與臨床實驗項目,但是據做入組的閨蜜抱怨,人數一直不太樂觀,這和我們一些人封建的價值觀分不開。
人固有一死,但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犧牲奉獻精神何嘗不是一種美德,為科學和人類進步做些貢獻也算一種人生價值的體現,更何況有一定的機率能有效果。畢竟臨床實驗也是經歷過多少次的動物實驗成功之後的最後步驟。文中說:任何一個有效藥物的誕生都凝聚著眾多研究者的心血,無數次的失敗才有了最後的成功。感謝藥物研製者們的辛苦付出。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最大的難過不是放手,而是還有選擇的時候放棄,會在日後淹沒於無窮無盡的愧疚與自責當中。逃避現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如直面面對,勇敢決策,相信科學,給自己給家人爭取一個生的機會,哪怕沒有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起碼心靈上不會不安。
「據悉,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其中中國有275萬,北京在過去的10年裡肺癌增加了43%,預測未來的10年——20年裡,中國每家都會有癌症患者。社會需要大量的癌症醫生,同時人類攻克癌症的曙光已經出現。年輕人,加入進來吧,進醫學院,選擇癌症專業,患者需要你,你的親人需要你!」我想,這文中最後一段,可能是老人最想說的話吧。
雖然現在更多的信息是關於醫患關係、醫生待遇差工作強度大等具體的事件,但如果跳出這個格局向更高一層的人類發展來看,醫科依舊還是受人尊敬的學科,醫生還是受人感激的職業,如果醫生本身能夠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如果患者也能提高素質,該多麼和諧,我希望自己能夠看到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