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塞外有家》觀後感

  《塞外有家》,這是一部描述大同本土文化非常成功的影片。引人發笑的同時,也引人痛哭流涕——為兒媳初到婆家的各種啼笑皆非而哈哈大笑,隨之,卻又為婆婆的中年喪子,兒媳的青年喪夫而失聲掩面,直到旦夕禍福的無常命運在熒幕中不斷被放大,直面生死的恐懼時,作為事不關己的局外人才剛剛入戲,在劇中演員恰到好處的演技中捕捉著與自己記憶里息息相關的情感經歷,再深深入戲。

  劇中涉及了廈門和大同南北兩個地域,以及上世紀50年代末到文革再到21世紀初的時代跨度,真正見證了什麼是「物是人非」。

  人是地域的核心,人又是觀念的載體,空間上的位移勢必要產生來自於南北差異之間的碰撞——擦出生活習慣的火花,擦出情感的火花,擦出親情的火花,它是美麗而又動人的。

  影片中以婆婆與兒媳,兒媳與小姑,兒媳與兒子,兒媳與妯娌之間的關係展開,用大同本土方言展現了一個家的興衰。

  而引導這個家的核心,便是婆婆。婆婆的思想情感變化是促使整個影片跌宕起伏的關鍵因素,而能體現婆婆情感變化的地方便是在婆婆與兒媳的關係發展上。

  影片剛開始,為迎接這個南方的兒媳婦全家總動員,因為大同來自塞北,廈門來自海邊,內陸乾燥的環境與海邊潮濕的環境不同,兩座城市的經濟發展不同,大同偏向古樸,原始,封閉的樣子更像是一位老人,與廈門的高樓大廈的年輕形成對比,以及北方人的豪爽,熱情與南方人的嬌羞,矜持,大家都表現出對新媳婦的好奇,圍坐在她的身邊噓寒問暖,毫不吝嗇的拿出本地的特產如「酸溜溜」(沙棘)給兒子琛琛,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其樂融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方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氣候和地理方面,而且直接體現在生活方式上。在北方農村,家家都燒炕,盤腿坐炕上拉家常,當婆婆笑著讓婉萍坐在炕上時,婉萍微笑著答應,卻並不習慣。至於吃方面,山西黃土高原的地勢決定了這裡以土地為生,地里種啥就吃啥,土豆,山藥,饃饃,以麵食為主。婉萍第二次來大同,家裡的糧食不夠吃時,婆婆還去挖野菜。而鄰近海邊的廈門卻以海鮮為主,米飯為主。

  雖然在婉萍眼裡吃的內容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但「讓南北的隔閡在口中化為烏有」,在婆婆「進了賀家的門,就是賀家的人」的話語中,婉萍適應了這樣的差異。

  這種差異難免會遇到一些隔閡,當鳳珠帶著嫂子去城裡買布,說兒媳第一次看婆婆需要新布做新衣裳時,婉萍嫌布太陳舊;當鳳珠興高采烈的請嫂子去吃羊肉泡時,婉萍卻不想吃,兩回拒絕使鳳珠有了被嫌棄的情緒,之後對嫂子的態度一落千丈,晚上的時候,婉萍不習慣被子的煤炭味,鳳珠的情緒達到高漲,索性把婆婆給的被子拿回來,自己先睡了。

  這也是城鄉的差異。

  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思想觀念,婆婆所代表的思想觀念屬於傳統中國家庭的儒家倫理觀念,十三歲嫁入賀家,便嫁夫隨夫,從此以家庭為中心的婦女,卻遭受了青年喪夫的悲痛,一個人將幾個孩子拉扯大,在孩子們的心中她是溫柔賢淑的,但在保護婉萍不被拉去勞動改造時,她使出渾身解數在辦公室里「撒潑」,把電話那頭給忽悠了過去,儘管此時的婆婆被逼成了「潑婦」,但在婉萍眼裡她卻是那麼的可愛!

  婆婆認為,「兒媳是自己家的,女兒卻是遲早要嫁人的,是別人的。」也許,是這樣的觀念,促使她對兒媳和女兒的態度不同。對兒媳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都高於對女兒的愛。

  劇情的第一處轉折是婉萍母子第二次回大同,與第一次的歡聲笑語大不同,因為文革的特殊時代背景,所有人都謹言慎行,勾心鬥角,甚至二弟因怕連累自己六親不認,想趕走婉萍,但恰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也最能檢驗出一個人的真心,婆婆當然拒絕。當通知要婆婆和婉萍去街道主任那裡時,婆婆緊緊地保護婉萍,並大鬧區委會。

  那個年代食物短缺,糧食全靠糧票供應,這個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見肘,婆婆出去割野菜,婉萍看不下去自己吃野菜,鳳珠用自己的工資買了燒麥,在這裡鳳珠已然原諒了之前對嫂子的看法。

  那個年代確實很貧窮,但是在這樣的家中,婉萍感到也溫馨,很幸福,因為她感到了愛,婆婆無私的愛。

  第二個轉折是丈夫建民的忽然離世,也是整個影片走向低沉的最谷點。尤其在文革那個充滿政治鬥爭色彩的時代,所有人都盼著熬出頭,一家人能夠團聚,到頭來,卻盼來了「斯人已去」。婉萍大病一場,婆婆一言不發,但所有人都看得出她是在苦苦支撐——忙了一輩子,樂觀,豁達,樸實的婆婆,都說好人有好報,可這個好報呢?偏偏來了箇中年喪子!上天你不公啊!

  婆婆走上了梯子,站在屋頂,一個人握拳向天吼:建民,你快回來吧……作為一個母親,她想念她的兒子,但人死不能復生,她又能做什麼呢?向老天爺招魂,祈求上天可憐她把兒子還給她。在現代崇尚科學的人眼裡她的做法是迷信,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這樣的悲劇,你是不是也希望能夠為死者討一次復生的機會?即使這在現實中是多麼的不可求。

  吼完了又能怎麼樣?作為一個母親,她現在是這一家之主,還要撐起這個家——日子還不是要繼續過得麼?!

  觀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此時此景,不禁讓我想起我的母親,勤儉持家,賢惠端莊,做過很多工作,為了這個家,簡直像個男人一樣活著,因太過年輕以一場交易的方式輕易把自己交給一個陌生的人家,竟不想卻要操勞半輩子,上次在視頻中見到母親忽然滿臉皺紋的樣子久久不能忘懷,她老了太多,想起「我長大的速度不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禁淚流不止——

  第三處轉折在於60年後,已經老了的婉萍忽然接到來自美國的電話,說兒子出車禍去世了,喪子之苦讓她決定再去大同。2000年的大同已經完全變了模樣,褪去了古老滄桑的面孔,城牆煥然一新,柏油馬路四通八達,也建立了機場。而一直當釘子戶不肯搬遷的婆婆始終不聽勸阻,在守護著原來那個有溫情的。

  當老了的婉萍來到更老的婆婆身邊時,兩個世紀老人相遇——婆婆終於決定要搬走,她說,我們回家吧。

  家是什麼?一座房子?

  不,家是有親人的地方、有愛的地方、有讓你感到溫暖幸福的地方。

  塞外有家,有家真幸福!

  希望每一個家都有一個像影片中這樣的婆婆,但孩子要爭氣,別讓你的母親太堅強

  最近一個月一直在做夢,幾乎夜夜都夢到了家裡人,像是著了魔一樣,也可以說的玄乎一點,我是受到了「神」的指引,雖然我是無神論者。

  是想家了嗎?好吧,潛意識是不會騙人的,我承認應該是想家了,但是,我想的是童年時的家,那是奶奶還在世的時候,母親還沒有離開的時候,爺爺,叔叔,爸爸,姑姑,嬸嬸一起做飯,圍坐在一起吃飯,擠在一起睡覺,做農活,看電視……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這裡還沒有那麼多商業中心,也不會整天只抱著手機……

  我是男子,總有一天是要成為一家之主,成為大丈夫的,那些逝去的至少曾經擁有。回不去,那就用現在的努力去創造一個未來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