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耳朵先生
1
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回到老家的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可能是鄙視鏈。
比如,體制內外相互鄙視,結婚的鄙視單身的,生了二胎的,鄙視只生一胎的……
再比如,你年薪60萬,春節假期間,卻被賣假鞋的同學鄙視了。
這幾天,有條訊息在朋友圈裡傳播。
說的是,一個入職兩年,年薪60萬的博士,本以為能體面回到老家。
沒想到聚會才知道,他那些國中畢業的同學,都賺得比他多。
他們在莆田做假鞋,一年輕輕鬆鬆能賺一兩百萬。
於是,聚會上的畫風突變,博士大受打擊。
寒窗苦讀到博士,最後比不過賣假鞋的,這個世道怎麼了?
是的,總有這樣的時候,讓你感覺努力一無是處,感覺自己讀了個假的大學。
就像網上那個段子,你讀了許多年書,回來後還是要給你的國中同學搬磚。
讀書太苦太累,中考、聯考、考研、找工作……每個路口都有困難重重。
但賣著莆田假鞋,輕輕鬆鬆就發家致富。
那麼,少讀書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不。
2
不讀書能賺到錢的人,越來越少
如果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那麼讀書,對普通人來說,一定是最容易賺錢的那條路。
還記得,去年底那條刷爆網路的新聞嗎?
在河南鄭州,一家新開業的火鍋店招聘服務員,學歷卻要求是985院校,年薪20W+。
不管是不是炒作,這條訊息都說明了,你讀的大學好,你的學歷高,能夠賺到的錢,可能會越多。
當然,有不少學歷低的人,賺多了大錢,但這樣的人太少。
放大這樣的少數人,來批判讀書的作用,這是反智主義。
事實上,越是厲害的人,越是重視讀書。
有媒體曾經對中國A股500家上市公司做過調查,其中,年薪百萬級的董事長84%有高學歷,50%以上都畢業於985高校。
前不久,中國校友會網公布了2019年大學財富創造力排行榜:
大學越好,畢業後能賺到錢的機率越大。
你不讀書,不思進取,成為有錢人,甚至養活自己,只能會越來越難。
3
讀書,是窮人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我們小區的保全老李成天笑呵呵,因為女兒爭氣,去年考到了北航學材料專業。
他常說的一句話是:
「我這一代吃了沒文化的虧,砸鍋賣鐵我也要讓女兒讀書,只有讓孩子讀書我才真的看到了希望。」
她女兒的希望,何嘗不是下下代的希望?
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只能靠讀書逆襲,沒傘的孩子更要用力奔跑。
因為身後空無一人,你只能努力奔跑,終能憑藉努力,讓下一代出生在起跑線上。
當然,改變命運的方式有很多種。
比如嫁娶。然而,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以為的捷逕往往是險境。
十年前,談到婚姻,高攀和下嫁,還是高頻詞。
但這幾年,你看看身邊,情況是不是變了?
門當戶對,慢慢成了常見的婚配模式。
你如果學歷低,擇偶的空間就會非常有限,你只能在同層次和高一個層次的範圍里,選擇另一半。
通過婚姻改變命運,開始是一件小機率的事情。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仍然沒有過去。
讀書,仍然是窮人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4
讀書的最大好處,是讓你不再短視
很長時間,社會上都存在一種普遍認知,學歷等同於讀書。
然而,這種說法太偏頗。
讀書不是指你讀了四年大學,而是你一直有著學習力。
保持學習力的好處,是讓你不再短視,看得更遠,而不僅僅是眼前的柴米油鹽。
寫出《明朝那些事》的作家當年明月,曾經是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書籍《明朝那些事兒》,總計銷量超過千萬,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蹟;
中國頂級的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曾經是山西娘子關電廠的計算機工程師,但他在業餘堅持寫作,終於遐邇聞名,名利雙收。
他們沒有止步於曾經的職位,保持著旺盛的學習力,都活出了不一樣的自我。
我老家是農村的,當年國中畢業後,很多同學家長就讓他們輟學,去廣東打工。
家長的理由是,現在出去上班,就能拿到兩三千塊錢一個月,繼續讀書,卻只賠不賺。
十幾年後,再來看,那些當年匆匆去打工的同學,多半過得不太好。
恰恰相反,那些堅持讀了大學,甚至是研究生的同學,基本上都工作體面,前途光明。
你讀的書越多,就越會知道,讀書不是一種迅速的變現,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有眼界、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就算註定要活得平凡,和周圍的人相比,你也會不一樣。
5
我從不否定,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沒讀書,甚至輕視讀書,也過得很好。
但我堅信,大多數的走上坡路、底層逆襲、大器晚成,和橫空出世,都是讀書和見識的產物。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最不應該選擇的評判標準,就是錢。
要知道,這世上最掙錢的方法,都在刑法里寫著呢。
如所有事情都要上升到金錢,也未免太淺薄。
博士的60萬年薪是暫時的,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那些靠賣莆田假鞋年入百萬的人,明天很可能就會失去所有。
讀書不是為了站在鄙視鏈的頂端,而是給自己更多可能性;
縱然身在底層,也能翻盤;把自己的見識和素養,打賞給下一代。
讀書,可能不會讓你出人頭地,但會讓你免於輕易跌落谷底。
如果你是窮人家的孩子,再苦再難,也不要懷疑這一點。
這世上,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但讀書,仍然是最容易走的那條路。
來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