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職場勵志

放棄職場積累去讀研讀博的人,有沒有過得更好?

  1

  今年七月,好友研究生畢業。

  想當年我倆由於工作契機結識,發展成好朋友,那時她做外貿跟單,每年去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參展,給我帶來各國美食,我曾一度羨慕她工作中全世界跑的部分。

  三年前的某天,她說想辭職考研,覺得行業前景不好,公司平台有限,感情趨近雞肋,人生迷茫之際,想用考研突圍。

  她不顧親友投的反對票,過上了白天上班,下班備考的生活,每晚聽著英語入睡,醒來耳機纏成痲花,從社交場合中消失,讓自己變成自學戰車。

  她如願考上想去的學校,並獲得二等獎學金。

  為她慶祝考研成功的那天,在我的舉杯祝福聲中,她說辭職考研值不值這個問題畢業後才有答案。

  自此以後,我心裡一直有個念想:那個工作3年又去讀研的姑娘,過得怎麼樣?

  今年七月再次見她,身材緊緻了些,眉眼有力得多,她給我看她的畢業照片,跟我聊她的碩士答辯,講起與室友姐妹相稱的快樂日子,每節課爭坐教室前排位置,學校操場是天底下最棒的健身場所。

  她篤定地說,辭職考研很值。

  以前上班賺多少花多少,讀研期間獎學金覆蓋掉她的生活費和學費,畢業以後,新找的公司和職位比以前好得多,覺得什麼也沒耽誤。

  最關鍵的是這兩年,自己過得非常純粹美好。

  2

  我的一位女讀者,曾給我講過她的故事。

  她大學畢業後在航空公司工作,一來受夠了國企的複雜人際,二來不想過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於是想出國留學。

  她學物流專業,覺得荷蘭最理想,英文普及率高,學費還能承受。

  父母希望她工作穩定,她不顧父母的反對,找中介,考雅思和GMAT,準備CV和動機信,於2015年5月,收到錄取通知書。

  她說,到荷蘭是她到現在做的最正確的選擇,雖然不適應食物、狂風和不靠譜的NS火車,但超愛荷蘭的開放、自由和平等。

  她給我展示了一個周末切片,周五下班從阿姆斯特丹飛到了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周末去了美術學院的博物館瞻仰「大衛」真品。

  她聽說米開朗琪羅從一塊石頭裡面看到了大衛,然後他就把多餘的去除,大衛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了。

  她感慨人生也一樣,不管是精神還是肉體,都有太多累贅,怎樣把外界的紛擾,自己的雜念去除,變成更獨立、自信的人,也需要一個不斷雕塑的過程。

  她冒著家人強烈的不理解和不支持,辭職,考研,出國,去見世面,去見自己,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3

  我上周末去了王瀟在大連的簽售會。

  一個女讀者在提問環節中問:本科畢業五年了,覺得生活迷茫,讀研這條路適不適合?

  這個問題之所以問瀟灑姐,因為她本科畢業後做過主播,當過白領,工作了幾年又讀研究生。

  再次回顧讀研經歷,她覺得在社會上工作過一段時間,會更知道讀研期間學什麼、做什麼更有的放矢,她讀研二時,積累客戶資源,付費找人幫忙,已經有了創業者的雛形。

  其次她以前就喜歡藝術人士,讀研的專業是藝術設計新媒體專業,很多室友都是她曾經特想接觸的人,有藝術特長,有設計天分,與之為伍,近距離地相處和取經是人生快事。

  在瀟灑姐看來,持續學習很重要,網上很多名校學習資源,未必需要專門辭職考研,得結合自己的經濟、情況和目標來看,考研這條路適不適合,只有試過才知道。

  4

  曹頔的新書,《像世界一樣寬廣地活》,書中寫了她辭職考研留學的經歷。

  已是2個孩子媽媽的她,曾做過新聞媒體人,辭職後與丈夫創業並上市。

  卻在她30歲那年,打破舒適圈——帶著2個孩子和她媽,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

  許多人好奇,為什麼30歲了、事業有成、有了孩子、把丈夫留在國內去讀書?

  有人猜測,她為了拿了個名牌學位,也讓小孩過語言關。

  但曹頔認為,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是學習區,教育是自己最明智的投資。

  常春藤的名號不能讓她套現多少,也沒指望著募集資金、跨越階層,獲得更高收入和更牛人脈。

  最棒的是,她在哥大「得到生命中最有價值的體驗,打開了無限的思考空間。」

  留學的那兩年,她付出很多代價,學費、脫髮、缺覺、搬家,但也收穫很多,在聯合國開發署的實習經驗,感受異國成人和兒童的教育。

  她不想為了守住眼前的一寸,而放棄身後的廣闊,追求教育,追求學習,讓自己日益廣闊。

  5

  最近讀完范海濤的《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後去留學》。

  她在寫出一本百萬暢銷名人傳記後,居然沒有趁熱打鐵,而是跑去念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的碩士,畢業後在美國做了一段時間的駐美記者。

  當時處在瓶頸期的年輕媒體人范海濤,選擇去美國讀研的一個重要刺激是,在寫《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時,面對李開復這個科技精英,或身邊常春藤學校的同齡人,覺得他們「擁有自己的理解力到達不了的高度」。

  於是下定決心,在工作之餘準備留學考試。

  到了紐約後,過上了一種凡事靠自己的生活。在美國課堂中學習,在多元世界中成長,在文化碰撞中感悟。

  投資人徐小平說:在這個社會,人們真的已經不需要一個虛妄的文憑來證明自己。出國留學對於范海濤們來說,不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而是一個隨時可得的儲備。留學還是事業,答案當然是事業,因為留學的大門永遠在敞開,事業視窗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他曾勸過海濤可以抱著孩子,領著女保姆,打著飛機去留學,現在你可以把你最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在范海濤書中苦樂參半的字裡行間,印證她那句「我的體驗看似勇往直前,但是其實這個過程中滿布荊棘,步步為營,我得到了不少,也失去了很多,我清楚地知道裡面的機會成本到底有多大」。

  有時候放下職場積累,去讀研讀博,沒有值不值,只有願不願。

  6

  5個故事講完,看完那些工作幾年再選擇考研的姑娘,有人出於逃離現實困頓,有人想要走出舒適區,有人被牛人刺激到,有人想更上一層樓。

  還有認識的一些朋友,我媽同事的兒子覺得公司同事學歷都高,就去香港讀了一年研究生,朋友圈裡還有個男生這次劍橋申博被拒,先工作著,下次再申博。

  目所能及,我沒有看到工作幾年後再去讀研讀博的人混得不好,其實未必是讀研讀博有多好。

  而是那種面對困局積極突圍的魄力,那種懂得取捨敢於執行的堅持,大大降低了「混得差」的可能性。

  我這幾年也會偶爾冒出一個「要不要停下來去國外念個研究生」的想法,也問過老公,會不會有一天我們一起出國讀書,他說答案是開放的。

  我在看曹頔的書時最為心馳神往,事業有了階段性的成績,帶上家人和孩子,考上想去的國度和學校,解鎖和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

  但,如曹頔所說,哥大的一張碩士文憑約要價十萬美元,像她那種帶著媽媽和孩子去的,花費就更多了。

  范海濤說把慢性病的媽媽留給姐姐照顧,自己去追夢想,心裡有愧疚感。

  對我來說,事業視窗、家人羈絆都是更難過的關卡。

  工作了,要不要停下來去讀研讀博,取決於每個人的內心意願、經濟狀況、家庭情況和行業處境。我只想說,時間是分叉的,選了一條路,永遠不知沒選的那條路。

  認清再選,選後無悔。

  作者:梁爽,理性天蠍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點燃你挑剔的心。公眾號:哪梁爽哪喜慶(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新書《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發光發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