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學是一門研究法帖的源流、優劣、書跡真僞以及拓本先後好壞的學問。它以崇尚魏晉以下法帖,特別是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書風體系爲特點,與“碑學”相對應。帖學起源於南宋時期,隨着刻帖的大量出現而興起,是宋代以後書法學習中的一箇重要流派。
帖學的學習和研究對象包括唐代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李邕、孫過庭、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人,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人,元代的趙孟頫\等人,明代的宋克、解縉、文徵明、祝枝山、邢侗、王寵、董其昌、張瑞圖、傅山、王鐸等人,清代的張照、梁同書、劉墉、王文治、翁方綱、翁同龢等人,以及近代的沈尹默等。\n
帖學不僅包括對書法藝術的研究,還包括對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如林志鈞的《帖考》等。在書法學習中,帖學派以“二王”爲宗,代表了崇尚古代書法的風格和審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