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惰民

"惰民"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uò mín,主要有兩種含義:

不務正業的遊民:這是惰民最直接的含義,指的是那些不從事正當職業,四處流浪的遊民。

歷史上受歧視的一部分民戶:在元明時期,浙江境內有一部分民戶受到歧視,被稱為"墮民"。元滅宋後,將俘虜和罪犯集中於紹興等地,稱之為"怯憐戶",在紹興也叫"樂戶",後稱"惰民"。明編戶籍時,統列之為"丐戶",世代從事卑賤的職業,如婚喪喜慶等賤役,不得和平民通婚和應科舉。直到清雍正時期,惰民的戶籍才得到改變,開始和平民同列。

關於"惰民"這一稱呼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包括南宋將領焦光瓚率軍隊投降後被貶為惰民的說法,以及元滅宋後,將宋朝的罪犯俘虜遣送到浙江一帶,貶為惰民的說法。

總的來說,"惰民"一詞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既指代了不務正業的遊民,也指代了歷史上因各種原因被貶的特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