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是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出生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李時珍的家庭世代業醫,其父李言聞是一位當地名醫。李時珍自幼受到醫學的薰陶,對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他在30歲時已成為當地有名的醫生。
楚王聽聞其醫術高明,聘請他到王府掌管良醫所事務。後來,李時珍被推薦到北京任太醫院判,但一年後因不滿宮廷醫學的腐敗現象辭職返鄉。在任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醫書,提升了醫學水平。
李時珍曾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向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學習,記錄了大量札記。他歷經27年,三易其稿,在1590年完成了《本草綱目》這部巨著。《本草綱目》成為當時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不僅對中國藥物學有重大貢獻,也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除了《本草綱目》,李時珍還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著作。他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在當時具有創新性,特別是在本草學的研究上,他提出了新的分類方法和藥物研究體系,使本草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李時珍的醫術和貢獻被後世高度評價,被尊稱為「藥聖」。他的陵墓在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