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取法是一種利用化學溶劑,可能結合細菌作用,從礦物或藥材中提取有用金屬或成分的過程。這種方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中國,隨後在16世紀的歐洲開始使用,20世紀中葉,如美國、蘇聯、加拿大和南非等國開始套用浸取法提取銅、鉬、錳、鈾和金銀等金屬,取得了顯著效益。
浸取法的實質是使用某種化學溶劑,在細菌的參與下,將欲提取的金屬轉變為水溶性化合物,從而與固體脈石分離。在浸取過程中,礦石表面的硫薄膜會阻礙溶浸,而噬硫桿菌能氧化硫,破壞硫膜,使浸出得以連續進行。此外,氧化鐵硫桿菌能直接侵蝕某些金屬硫化物,以提高溶浸效率。
開採方式分為露天、礦井和鑽孔浸取等。例如,可以將采出的貧礦或含礦廢石在露天堆成礦堆,使用溶劑浸取金屬。布液方法包括灌溉法、噴灑法和注射法等。
另外,浸取法還用於藥材提取,例如煎煮法、浸漬法、滲漉法、回流法和超臨界流體提取法等。這些方法適用於不同極性、易揮發或熱敏感的成分的提取。例如,煎煮法適用於有效成分能溶於水且對濕、熱穩定的提取物;浸漬法則適用於黏性、無組織結構的藥材。
綜上所述,浸取法是一種多用途的技術,廣泛套用於金屬礦業和藥材提取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