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文化最早起源於日本宅文化,是二次元文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發展,痛文化已經從最初的動漫周邊裝飾轉變為更廣泛的日常生活套用,比如痛包、痛衣、痛筆袋、痛牆等,萬物皆可痛,痛文化成為了一種流行的個人表達和身份認同方式。
痛文化的「痛」字有多重含義和來源,一種說法是日語中「痛」與「Itasya」(義大利車的發音)相似,由於在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許多人擁有進口車,義大利車非常受歡迎,因此給車身塗裝動漫圖案被稱為「痛車」,這也反映了痛文化中對於個性和喜好的表達。
此外,「痛」在日語中還有「不忍直視、讓別人看到會非常丟臉」的意思,這也反映了痛文化初期的不被主流接受的情況。痛文化雖然起源於二次元,但它已經逐漸被更多人接受,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