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磁器,也稱爲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材料燒製而成的物器,其表面通常施有玻璃質釉或進行彩繪。瓷器的成形過程包括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的燒製,這一過程中,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溫度的不同而發生化學變化,從而產生各種顏色和效果。瓷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展示,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
“磁器”一詞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其中提到邢州鉅鹿郡土貢中有“磁器”,而越州會稽郡土貢中有“瓷器”。這表明在同一文獻中,“磁”和“瓷”被用來指代同一種物質,即瓷器。歷史上,漢代以前主要生產的是陶器,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瓷器。儘管有“瓷”的稱謂,但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那時的“瓷”只是陶器的一種。北朝時期,磁州地區已經開始能夠燒製青瓷,這標誌着從“陶”向“瓷”的轉變。磁州的青瓷製作一直延續到唐代。《新唐書·地理志》中提到的“磁器”指的是磁州所產的瓷器。到了宋元時期,“磁”和“瓷”的意義趨同,隨着磁州窯陶瓷生產的大規模發展和影響力的擴大,文獻記載及實際生活中出現了大量以“磁”代“瓷”的現象。例如,元政府在浮樑縣設立了“浮樑磁局”,景德鎮的陶瓷器產品也被稱之爲“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