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天和秋葉大叔吃飯,同桌的有一位小夥伴在策劃出一本時間管理的書籍。
大叔問她你覺得可以買多少冊?
她說10W。
大叔,把目光投向我,小六,你的書出版了兩個月,陪聊、陪吃差點陪睡,你賣了多少?
我低頭慚愧,說賣了1W。
大叔說,你看小六這麼拼,也就1W,你覺得你第一次出書,10W冊靠譜麼?
那訂多少呢?
先從5000本開始做行銷計畫吧,大叔說。
給自己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是讓我們有勇氣開始行動的第一步。
太大的目標容易讓人覺得不切實際,因為對無法預知,就很難知道,第一步該做什麼。
比如你說五年後你要讀哈佛,這個目標太大了。
不如先通過GRE開始更來得實際,更容易開始行動。
2.
時間管理的GTD(getthingsdone)有一個判斷任務是否為項目的標準,就是這件事情是一步到位的嗎?
如果這件事情需要好幾天,好幾個步驟,這件事情就是項目。
在項目管理裡面,面對一個需要好幾個步驟的任務,通常可以做WBS任務分解。
比如一個工作你預估要6個工作日可以做完,也就是超過了一周的時間,那這個任務就可以嘗試做一下WBS分解,拆分成多個任務。
比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月收入10W的計畫,這10W從哪裡來?、
我們可以這樣分:
課程收入
打賞收入
專欄收入
著作權收入
要想每個月收入有10W,那這幾根「現金流」的管子,每根管子的流量必須要達到是多少?
再比如我說我要年底冬粉超過10W,沒有進行WBS分解之前,這只是一句口號,沒有任何作用。
3.
實現夢想的過程,需要你抬頭看遠方,也需要你注意腳下的坑。
你需要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方向。
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你制定一個年度計畫,你就需要每個月都檢查一下計畫,做一次調整和變更。
比如我一年前定了有一個閱讀計畫是關於閱讀產品經理相關的主題閱讀,但是在分享過程中不斷得到市場反饋,知識管理才是學習成長迫切需要的,我立馬轉變學習內容,投入到認知科學,知識管理範疇裡面了。
要變,要快。
死守這固態的心智模式,是沒有辦法在這個時代生存的。
4.
博恩·崔西在《吃掉那隻青蛙》裡說過這樣一段:
為了解決這片沙漠沒有任何標記的問題,那些法國人當年用許多黑色的、容積為55加侖的汽油桶來做標記。
每5公里一個,因為這正好是人們橫穿大漠時視力所及的最遠地方。再遠處,沙路繼續蜿蜒延伸,無邊無際。
藉助這些汽油桶,無論白天在哪裡,我們總能看見兩個汽油桶,一個是我們剛剛經過的,另外一個是5公里之外的那一個。
這就足夠了。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朝著下一個汽油桶不斷前進。結果,我們僅憑著「一次一個汽油桶」的方法,就橫穿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5.總結:
夢想可以大,但是要切割。
切合實際,可以讓你更容易開始;
WBS任務分解,你容易知道要準備那些事兒;
不斷修正,可以從容應對變化;
關注眼前,持續向前。
只有做到了上面這些的時候,堅持才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