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教學書籍讀後感

教學書籍讀後感(一)

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熟悉程度還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方面做的都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樣化。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等。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5、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教學書籍讀後感(二)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到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裡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裡是說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知識,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要張弛有度。

還有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

教學書籍讀後感(三)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溫室下成長,而同齡的玩伴很少。這就使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後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造成這樣那樣的矛盾。作為老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再者,低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說幾乎為零。因此,老師的職責是既要從小就培養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老師年長於學生,知識﹑處事都勝過學生,而且自古以來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所以我認為:老師=老媽+師長。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履行老師的職責。可是我畢竟年輕,工作時間也不長,因此在教育學生某些地方做的還不夠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讀:《卡爾·威特教育全書》,《1-2年級,決定孩子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以下簡稱《細節》)這兩本書給我以後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靈感。

卡爾·威特先生的書中說:「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賦。」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即使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樣能成為傑出的人。

書中還談到:「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法則」。作為老師我深有感觸,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只有七,八歲或者他們有些幼稚的舉動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我從事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小學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學生不小心犯了錯誤,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可以當著許多學生或者家長的面批評,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可以採取單獨和他談話的方法,給他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讓他認識並改正錯誤。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給你回報。也許,一個人的一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

書中講述了一些當代的傑出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笨蛋」、「問題學生」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我是有親身經歷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家裡父母關係不是很好,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就格外關心她、疼她。後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關係也越來越好,學習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對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鐘裡精神集中。如果老師只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跟不上節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種方式萬不可取。這就給我們老師帶來很大挑戰,老師必須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裡把最重要的東西講透徹,要力求簡潔生動。然後讓學生通過舉例子,做練習來鞏固,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貪玩,上課開小差是低年級小朋友的天性。上課時必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是很難教授課程的,也就根本談不上效率。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書中提出要把課程設計的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後教學生課文或古詩詞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大腦里想像課文中的情景,通過學與想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是教育的重點。我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例子是問學生雪融化了是什麼?標準答案是水,然而有個學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師以不符合答案為由判錯。事實上,我們老師不應該拘泥於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限制,而是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和想像力,我們能做的只有引導學生,而不是簡單的對學生說「不」 、「不能」。

《細節》一書中講到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作為老師,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他也不會取得成就,甚至誤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比如校園裡的廢紙學生能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里這些小事。我會立即給予表揚,甚至碰到學生家長也會稱讚他們的孩子。這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揚,學生們就會樂意去做,從小養成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的品格。

《細節》中還針對學生上課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記得我讀書那會,上課時老師要我們回答問題就沒有幾個人舉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課堂(從國小到大學)上比比皆是。書中給出的建議使我產生了共鳴:對膽小的學生,要教他們簡單的放鬆練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舉手而感到緊張時,就可以讓學生做深呼吸,同時在心裡對自己說放鬆,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害怕答錯了被老師或同學嘲笑,因而不舉手同樣保持沉默。可愛的孩子,如果你答錯了,老師不會因為你積極回答問題而批評你,反而會欣賞你大膽的勇氣。老師還可以提前布置給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猜老師可能會提的問題,幫學生做好準備,這樣學生會感覺有備而來,自然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此,學生既有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預習新知識。

《細節》中講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時,提出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認為讓學生聽故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新的辭彙,如果我講故事時再把一些成語、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裡,學生聽多了說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覺地也會使用了。()以後授課時我會考慮每節課用五分鐘講個小故事。這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學生聽故事有什麼用,但是語文學習靠的是積累,半年、一年後,和聽不到故事的學生比起來,絕對是不同的。

這兩本書,對於班主任的我來說是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讀物,有了它們就等於請來了一位幫助自己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每個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採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我們老師還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緻的觀察,並以平等,坦誠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形成學生熱愛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和諧師生關係。同時,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說,年輕是筆財富,我們應該珍惜,不應該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學習,充實自己。對於平時的教學工作,除了認真上好每堂課,課後備課,作好筆記,還要多閱讀專業期刊和一些教育書籍並作讀書筆記等等。這些都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和幫助自己成長的有效方法。只有這樣,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