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習慣於失去讀後感

習慣於失去讀後感(一)

喜歡「流動」這個詞語,有種生命在萌動的感覺,有種色彩在蔓延的感覺,甚至有種森森然卻無可奈何的感覺。時間是流動的,愛情是流動的,人事是流動的,一切都是流動的。

在流動的過程中,得失早已註定 。「 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 ,失去反而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如此看來,一個只求得到不願意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有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我們要漸漸熟悉並習慣失去。

想握雪花而不得,冬的精靈其實在昭示所有的人。讓它綻放降落在你心中就好,何必非要緊握它不放,以至於眼睜睜地看著它在你手中融化。我想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卻常常很難做到。

我們要習慣於失去親人。人終會有生老病死,我們要心境平和的面對自然規律,雖然心會失落。但該祝福他們:他們改造這個世界並給我們愛。於是我們知道如何在世為人,如何讓自己更具責任感!所以,請習慣吧!

我們要習慣於失去關愛。失去了關愛我們也是幸福的,因為我們已經從別人的關愛中學會如何去愛這個世界和身邊的人。於是我們變得更感性!所以,請習慣吧!

我們要習慣於失去情感。情感的世界裡沒有對錯,愛不會無緣無故,恨也不會是毫無道理。畢竟太陽不是為你而升,風不是為你而來,有多少無奈遺憾就有多少幸福快樂;珍惜眼前的人,忘記過去的事,世間無論任何事在你心裡留下的影子,你可以決定它是個傷口或是段不值一提的往事,一切笑笑隨風而去吧。失去,可以讓女人對待情感時更理性,也可以磨礪男人唯一的脆弱。於是,女人變得更知性了,男人的胸膛也更寬厚了。所以,請習慣吧!

我們要習慣於失去快樂。人是感情動物,所以快樂沒有永恆!我們可以讓心靈更情緒化一些,可以讓自己不再那麼刻意的活著。這樣,我們學會了對美好事物的感動,對逝去事物的感傷……人生就多了酸甜苦辣,人生的味道也就更豐富了!所以,請習慣吧!

我們要習慣於失去物質。物質為我們更好的活著提供了保障,可那並不是生活的全部。

曾經我們為了活得更好一味的追求物質,甘心受它的駕馭,因此忽略了心靈也需要陽光的照射,也需要精神的滋潤。物質,已讓我們變得痳木。所以,請習慣吧!

總之,我們要習慣於失去擁有!「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情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 。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擁有,滿足了我們的欲望。在守護和享受擁有的過程中,我們變得排他了,疑惑了,甚至變得狹隘自私了。從此 ,我們在心裡給自己壓上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得沒法呼吸新的空氣。習慣於失去擁有,就如同解開枷鎖 ,還會有一片更藍的天空等待我們抬

頭。所以,也請習慣吧!

失去,其實我們可以留出空間,來獲取或接受更多更美好的事物。上帝是公平的,我們失去的,他都會通過其它的途徑或方式來給我們補足,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心間留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所以,朋友,請習慣於失去吧!獲取不一定都是幸福,失去不一定都是禍。退一步,海闊天空。學會習慣於失去,也就學會了一種豁達和包容的胸懷;學會習慣於失去,也就擁有了一份平靜和坦然的心情。

習慣於失去讀後感(二)

初看《習慣於失去》一文,相信讀者無不為世俗的患得患失而自愧,為哲人「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超脫精神所欽佩,筆者也不例外。文中寫作者丟了輛新腳踏車而有感於發,認為得到與失去,也不過是人生中的過眼雲煙而無需上心。然而細細品味之餘,筆者覺得作者的觀點似乎有點消極了。丟了輛腳踏車,我想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去查是誰偷的車子在哪而不是站在那說:「我已習慣於失去。」(當然這話並沒有萬分不敬的意思)人,如周國平先生在文中所講,的確不能過於患得患失,而應該「失之泰然」。但假使那輛被偷的腳踏車,我可以用一些手段譬如報警,看監控錄像,向鄰居諮詢等方法找到它,去找找看又未嘗不可除非所以的努力都是無用功,車子確實是人間蒸發了,只能說車子與我無緣,這時候才應該用一顆泰然之心去對待。或許是因為佛家提倡「無爭」,才讓作者有如此的觀點。我們既為世俗之人,還是應該用世俗的眼光來對待吧。

習慣於失去讀後感(三)

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是習慣於失去。所以當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地失去一件件原本屬於我們的東西時,就不免感到難過和委屈。其實是我們太習慣於得到,於是就忘了曾經這些得到也是不屬於我們的,而是認死理的將這些東西統統歸屬於自己,於是才會越失去越難過。

周國平的這一篇《習慣於失去》正道出了我們不願承認或是不想去接受的一種心理。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的經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做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也許是生活中的劫難讓他悟出了這樣的道理:人生在世,必須習慣於失去。

習慣於失去更深的意義或許是讓我們在面對失去時有一顆從容灑脫的心,從而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們有了生命,便擁有了基於生命之上的很多權利,雖然每個人擁有的東西都不相同,但是我們依然要感恩生命,有些東西擁有的多付出的也相應的多,如果不能承受那種付出,那麼我們就要學會接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擁有的多有時候失去的便也多,倘若你不能承受這種失去,那自然也不適合去擁有。所以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緣由,我們要學會尊重這種自然規律,珍惜和享受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是抱怨。()

對人生中種種不可避免的失去,或許我們更需要有一種阿Q精神。我們在社會上盡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能夠接受一切的心靈,不會患得患失,不會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會計較小損失;能夠接受一切的心靈,能在內心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從而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