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一)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對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像現代家庭中的獨生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什麼都幫他們做了,讓他們享受一切成果,升旗儀式幫他們寫稿,電腦比賽幫他們設計作品,讓他們臨模,演講比賽幫他們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幾乎由老師為他們重寫,考試場上成了老師的刑場。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著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的塑像。書中說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
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二)
從走上講台之日起到今天,韓愈 說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著。
學校發了這本書——《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讓我們好好學習學習。拿到書時,看了看書名,很誘人,希望不是說大道理啊,我在心裡默念著。
花了不少時日,把書認真地看了,我被吸引住了,可以說是看第一段文字時就被李李局長的真誠與樸實吸引住了:「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希貴 」是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
邊讀書,邊讓我佩服起李局長來,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想,我想能成為李校長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還有一點在李校長身上也深深的體現出來了,那就是「方法總比困難多」,李校長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書看到一大半,我已經被李局長那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而深深感嘆了。在拿到這本書之前,還以為不過是一個教育者為自己立傳罷了,讀著讀著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熱情所鼓舞,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闊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緣於一顆誠摯地熱愛教育的心靈。
書看完了,我的體會更深了: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說教,李校長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校長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值得一讀的好書,讓我從中受到很多啟發。
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三)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中的一本,作者李希貴。主要從他工作經歷的四個階段(高密四中、高密一中、高密教委主任、濰坊教育局長),來闡述作者的教育思想及對教育獨到的見解和做法。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有深刻的思想又躬身實踐,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匯到每一個具體的教育細節之中,如:「讓每個人都感覺自己重要」。在實踐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如:「讓重視教育成為黨政領導的需求」,「向社會購買智力」等。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高尚的有著崇高追求的人,是學校發展,區域教育發展的設計師,------下面就把我看書時的體會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大家交流。
「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師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地理支晗琳老師原專業是美術,改科幾年來,考試成績優秀學生 愛學習,在探究原因時我發現這樣一幕:2008年12月24日聖誕節,支老師戴著聖誕老人的小紅帽兒在給七年三班的學生上課,氣氛活躍。事後問她:教室人多暖氣熱。幹嘛不摘下來?她說:摘了兩次學生不讓,就想讓我以聖誕老人的身份來上課。這裡沒有所謂的師道尊嚴,師生就是朋友。孩子們喜愛自己的老師信任她的話,期待著下一次見面下一節課,「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吧。愛與責任是永恆的主題。
葉聖陶老先生說:在中學 里教師 應該逐步少講,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到中學畢業時學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學了,那才算真的畢業了。為此李希貴倡導ACT語文教改實驗,讓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華東師大江山野教授根據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把國小到高中的學習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雖然機械但是有道理,認為國中 階段學生進入相對獨立的學習階段,即能夠自主學習也需要教師指導,各占50%。魏書生說:相信80%的學生能讀懂教材80%的內容,我負責解決餘下的兩個20%。尊重學習主體主動學習的權利,創造學習的機會,突出重點、幫助後進生,教師反而更輕鬆。在上學期聽課中發現,個別教師統得過死,包辦代替,甚至不留死角。我認為學生學必須全面系統,教師教千萬不能面面俱到。蘇霍姆林斯基說:不會獨立思考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沒有教師教學方式上的改變就不會有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永威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翁旗「以學定教、學案導學」,無不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強調多學少教,不教而教,也應該是我們構建「邊學邊導動態生成」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而且時不我待,積極行動。
作為管理者,我們通常最關注的是制定各種「規定」和嚴格貫徹這些「規定」,卻忽略了應該如何把這些「規定」和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進而形成習慣。目前學校管理規定多是以「不準」和「禁止」的形式出現,如禁止在樓道內打鬧喧譁,禁止出入網咖等等,這不準、那不準到底能幹些什麼呢?這都是堵的辦法而不是疏導,因此制定學生規範(無論是學校的還是班級的),應該努力把對學生的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需要,以「提倡什麼」作為切入點。「八榮八恥」是最典型代表,如: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倡導辛勤勞動,反對好逸惡勞,向人們行為發出正確的導向。電腦網路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可以購物、娛樂、讀書、交友等等,我們應該很好的享用它,那裡是一個資源寶庫,不應簡單的遠離與拒絕,關鍵在於如何引導,教育學生形成文明上網的習慣。()
以上內容,我從愛與責任、課堂教學改革和學生管理三方面談了自己讀書的體會,是對前一段讀書筆記部分內容的一次整理,有些觀點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吧!讓讀書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