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教育文章讀後感

教育文章讀後感(一)

有了生命,必然要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就必須在社會中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不可能獨立的作為個體而不與外界發生任何聯繫地說在這個地球上,也要依靠一定的物質基矗

俗話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有了生命,生存——生活才能得以延續。生活多姿多彩,生活的方式多種多樣,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有的人富貴一生卻終身愁眉苦臉,有的人生活拮据卻過得津津有味。幸福與不幸福並不只能個用金錢來衡量,在離不開一定條件的物質基礎上精神生活也要得以充實。幸福的生活需要自己用雙手去創造,用正確的心態多國生活中的每一天,相信自己總能憑著自己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叩開幸福大門的鑰匙。

「三生教育」給予了我很多體會:我珍惜著自己的生命,雖然有時也覺得碌碌無為,讓時光輕易悄悄的在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也會去做一些明知道沒有意思卻還要堅持做的事情,我想這也是生命經歷了應該積累的一筆財富吧!只有知道虛度了光陰才知道珍惜時間。現在大三的我在用心對待著每一天,做自己該做的,雖然在我搭建以後美好生活的橋樑中生活會跟我開玩笑,出現一段段插曲,讓我摔得全身酸痛,筋疲力盡,心也很痛。但我相信:我需要在挫折與挑戰中學會堅強,學會成長,學會含著淚微笑。我需要的是時間,用美好正確的心態來癒合傷口,生活中沒有過不去坎,就算我什麼都沒有了,我還擁有生命這筆財富,還沒有人剝奪了我生存的權利,也沒有人阻擋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屬於我自己的幸福生活。笑對人生,人生也會笑對我。

陽光總在風雨後,為了實現我美好的生活,我會好好的生存,珍重自己的生命,為生命創造更高的價值。

「三生教育」即生命的教育、生存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命是人生的開始與結束,生存是人生的承受與挑戰,生活是人生的付出與收穫。人,只要你活著,就必須面對生命,生存和生活。因此,我們一定要理解其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而教育,則是一種手段,藉助這一手段,讓所有的人來:關愛生命、懂得生存、學會生活。

生命的教育,要求我們的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傳授正確的生命觀,教授學生認識生命的生老病死,認識生命的短暫與可貴,告訴他祖先的訓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幫助他回憶自己成長的點滴,讓其知道生命的來之不易以及自己的價值。使他記住一句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啟發他領悟生命的真正意義。「關愛生命」是我一直都信仰的話語。不僅是我,也包括你和他。

教育文章讀後感(二)

經常苦口婆心地勸導學生要多讀書,可作為語文教師的自己卻疏於讀書,這不能不說是讓人羞愧的事情。這一學期,學校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啟動了「教師素質年」的活動,其中有一條便是鼓勵和規定教師讀書,這對我這樣的懶人來說真是一件好事,因為在這種「壓力」下,我竟也認真地捧書而讀了起來——先是大綱、考綱、課程說明等基礎性的東西,接著是教育大家的教學隨筆,再就是些教育前沿問題的論文集。「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讀著讀著,就越來越感受到語文教育知識的博大,就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肚子裡墨水的低淺——最後,乾脆捧起了大部頭的《西方教育思想史》,欲從教育的源頭學起,以期彌補自己的不足,當然,這並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心急也吃不了熱豆腐,慢慢來,先把已讀過的書消化消化,寫寫心得、談談體會,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讀點書,難免就有點體會,有點體會就把它寫下來,一曰消化、二曰反思,這是促進自己專業成長的終南捷徑,也是不二法門——《語文教育論文選》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感觸和反思頗多的書。這本書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王世堪寫的。王世堪,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57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任《文科教學研究》期刊主編、廣西教育廳副廳長、廣西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廣西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現為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顧問。

亞里斯多德說:「知識來源於驚異」,我對這本書的「驚異」也是從王老師的履歷表開始的,具體說來有二:一,這是一位成功的語文教育大家,他的成功之路是如何鋪就的?二,這是一位老專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他的語文教育思想可借鑑之處有哪些?我便是帶著這兩個問題讀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王老師的一本論文集子,收錄的文章中有談語文教育歷史的、有談語文教育現狀的、有談語文教育思想的、有談語文教育方法的、還有語文課堂實錄與點評的……總之,文章均是從語文教學中來,或反思、或探討、或總結,凡有所思,皆成文章。我從這些文章中找到了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語文教師:成功的語文老師與他精湛的業務素養(「業務素養」是頗讓我震撼的一個詞)是分不開的,只有苦練基本功,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有了精湛的業務素養這一基礎之後,我們方才能談得上走上成功之路。在這本書中,王老師有三篇文章專門談這一個問題,他為我們指出了走上成功之路的方法——成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苦練出來的,先要全面打好教學業務的基礎,接著要學會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最後要學會形成教學上的風格特色、甚至是教學流派,在高屋建瓴地談了這麼一個方向後,他還提出了操作性很強的具體小點,這些,青年教師均可作借鑑和學習之用。

第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借鑑老專家的語文教學思想: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有些疑問的,那就是,老專家的語文教學思想和時下新課改的理論是否能夠「銜接」?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只要是「真理」,是不分時間的先後順序的,也是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王老師的這些文章很多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寫就的,但是在今天讀來仍是語文教學思想的「真知灼見」,比如他談到的語文課程的性質、「對話」教學的方法、閱讀教學的思想、學生聽話和說話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問題,直到現在我們仍在如火如荼地討論著,在今天的語文教學探索中,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文革前後的語文教育史,仍會有「淘金」的收穫,王老師的這些文章就是這種熠熠閃光的「金子」,對於這樣的思想火花,我想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認真吸收,借鑑利用,發揚光大。

語文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語文教學也是一門科學,科學需要我們努力地去探索發現,只要我們「用心」去做,一定會結出一朵奇葩,這是王老師這本書教會我的,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穫。

教育文章讀後感(三)

在四月里,閱讀了由北師大出版的《聚焦幼稚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一書。該書就幼稚園教學反思與評析這一熱門話題,以「體現課程改革的整體性」、「體現教師課堂教學探索的豐富性」、「體現教學和教學研究的過程性」、「體現教學的知識、策略及技能的個性與共性」為目的,選取了近三十個真實案例,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評價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多個領域的活動組織過程,以及反思與評析。

這本書的可讀性很強,所舉的近三十個案例生動而務實,都來自於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如有對幼兒的興趣點進行價值評價並形成教學主題的《蝸牛》;有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整合各領域教育目標與內容的《美麗的蝴蝶》;有讓牆飾反映幼兒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的《秋天的故事》;有通過適宜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兒跨越學習難點的《趕小豬》;有遷移已有經驗讓幼兒在主動學習中熟悉新材料的《七彩橡皮泥》等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充分發揮牆飾的教育和互動功能的《採摘前後》。活動的展開與牆飾的布置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在活動前讓幼兒猜一猜說一說玉米、花生等農作物長在哪裡?長什麼樣?怎樣採摘?,再把猜想畫下來布置牆飾「採摘前的猜想」,然後帶著問題去田間採摘農作物。回來後對比猜想進行驗證,並把新經驗畫下來,形成第二面牆飾——「採摘後我們知道」。第三步,引發「它們做成什麼?怎麼吃?」的新問題,讓幼兒去超市了解農作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形成第三面牆飾「它們可以這樣吃」。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將科學探究的線索,貫穿於整個採摘活動,通過猜想驗證、整理信息、分享經驗,充分發揮了牆飾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學習的作用。這樣一個活動,每個環節都相互支持、相互銜接,幼兒一直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在三面牆飾不斷充實的過程中,不僅擴展了幼兒的學習空間,還有機地整合了科學、社會、數學等方面的知識。

在所舉的近三十個案例中,從每個活動的生成背景到組織過程,再到成果呈現都非常的詳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活動後分三個層面的反思與評價。首先是執教者作為當事者對自身教學組織的梳理與反思,然後是同伴作為旁觀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建議,最後是專家理性的總結與指導。如果說執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實踐層面的話,專家的總結則更具有理論的高度。這樣分層次的評價,既清晰又全面,引導我們能夠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思考教學的價值,既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對我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大的啟發。

合上書本,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因為這些案例的設計理念新穎,環節清晰,方法靈活,我們不妨根據書中的建議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加以適當的改動,也嘗試一下,我想,在實踐中去理解書中的理念,應該會更有成效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