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霍金的讀後感(一)
一個人邂逅另一個人,本是尋常之事,但如果邂逅的是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或是一位名人,甚或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頂級科學大師,那自然另當別論——或欣喜,或激動,或崇敬。作者邂逅的恰恰是這樣一位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史蒂芬?霍金。偶然的相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也讓我們隨著他的《邂逅霍金》邂逅了這位偉人——霍金。
霍金是劍橋大學套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大師,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因患了一種奇怪的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被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多年,但他憑著超凡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完成了《時間簡史》等震驚世界的名著。病魔雖然將他禁錮在輪椅上,但他卻以深邃的思想引領人們遨遊在廣袤的時空。霍金遭遇到了這種及其罕見的疾病,若他以消極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不幸,他必然不會像現在這樣得到舉世的尊重和敬仰,而那疾病必然會毀掉他的才華,他的智慧,甚至他的一生,但他並沒有允許病魔對他這麼做。霍金人殘智不殘,人毀志不毀,他踩在病魔身上頑強地存活下來,為人類做出傑出了的貢獻。這是霍金活著的價值,是別人尊重他作為一個正常人的原由。霍金的成就對於所有生理上缺陷的人來說是一種激勵,對於正常人來說更是一種巨大的鼓舞,他堅強的毅力使其得到許多的人文關懷,使其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著不平凡,使他如此幸運。
《邂逅霍金》讓我感受到,宇宙無限,生命有限,一個人的生命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比不上彈指一瞬,人生是短暫的,人總要面臨死亡,這是恆古不變的規則,用這種角度看待生命難免有些悲觀,若是換個角度,把短暫的生命看作是宇宙賦予每個人的一次機遇,一次能夠名垂青史,創造永恆的機遇,那也許會更珍視生命,這便是活著的價值。
《邂逅霍金》讓我認識到,無論是一個正常人還是殘疾人,只要活著,只要還有生命,他都應該有自己活著的價值。霍金是個殘疾人,但他不同於他人的獨特氣質和智慧,卻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認同,它是偉大的,是獨特的偉大,是超常的偉大。
同時,《邂逅霍金》也給了我啟示,作為身體健全的人,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這個世界貢獻,沒有理由逃避生存的責任,更沒有理由不體現自己活著的價值,即使是細微的,不起眼的貢獻,那也是一種價值。只要還有生命,只要還活在這世上,就有創造人生價值的權利,同時也擁有得到人文關懷的權利,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世界添光加彩。任何一個人都有活著的價值,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受到尊重,生存的價值等待我們去見證,像霍金那樣,用短暫的生命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邂逅霍金的讀後感(二)
葛劍雄先生的《邂逅霍金》選入教材,自在情理之中,一是作者創作此文的意圖,一是編者選入教材的意圖都是很值得探討的。
沒有邂逅霍金之前是對其「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對其著作《時間簡史》耳聞沒有親見,當聽到西方哲學博士也沒有讀完這部作品,我「頗感自慰」。
這看似閒筆,實則大有深意:人們認識霍金首先是因為其身殘志堅,因其是繼愛因斯坦之後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是其作品少有人讀,也說明霍金的研究領域很少有人涉足,很少有人能夠有所建樹,這更突出了這位科學家的獨到之處——高屋建瓴,曲高和寡。
邂逅霍金時,是敬仰,是震驚,是凝視,是沉思。
敬仰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貢獻;凝視其人生軌跡與研究路線,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震驚其羸弱的弱小的身軀傾斜地安放在輪椅中,震驚其嚴肅的冷峻的理智的目光和嚴謹科學思維,震驚其智慧的頭腦堅定的意志和超常的魅力,震驚其靜靜的塑造力和感染力。所以作者說「對於這樣一位隨時面對逼近死神卻依然像超人那樣奮鬥的人,對他的任何干擾都是一種罪惡,更不用說任何好奇的舉動或過分的熱情表現」。
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夠從《邂逅霍金》中鉤沉。
當霍金經過時,人們都表現得那麼自然,「我」明白「大家都尊重他作為一個正常人的生存權利」。
霍金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他生活在一個人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的時代,他也生活在一個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兩者缺一不可。
霍金更大的幸運是能夠生活在劍橋,()他完全可以像個常人一樣生活,不必隨時面對鏡頭、鮮花、握手和掌聲,不用應付集會、宴請、報告和表彰,因為大家都懂得個人的價值和時間的可貴。
我認為作者寫作本文一個明顯的意圖就是因為很多名人都忙著應付一些社會活動,而根本就沒有時間再去搞自己的事業。而很多娛樂記者或者媒介也像湊熱鬧地曝光,顯示了對生命的一種遊戲。在不懂得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時用在貽害別人的生命。霍金能夠安靜地生活在劍橋里,一是這裡的學術氛圍很適合,二是這裡的人文環境更適合像霍金這樣的人生活。作者也正是對這種喧囂持一種否定態度,才更珍視這樣一個寧靜的氛圍。
因此,作者在結尾時說,願世界上其他的「霍金」像他那樣幸運。此處的霍金自然是指那些身體殘疾的人,更主要的是指那些為了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健康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