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一)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著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亮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二)

近段時間,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其中,《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令我印象最為深刻。

劉備為了訪求人才諸葛亮,雖然前兩次因為諸葛亮的躲避而撲了兩次空,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到了第三次,為了不打擾諸葛亮睡覺,就在一旁默默等候。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而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讀著讀著,我也不禁被劉備那種持之以恆的精神震撼了。正因為他有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請到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幫助,劉備後來東聯孫吳,北伐曹魏,占據了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還感受到了諸葛亮那種謙虛好學的高尚品德。 他雖然博學多才,知識淵博,但他卻過著清貧的生活,住在簡陋的茅廬草棚里,不圖虛名。也正因為他有這樣的崇高品質,才能使得他能受到劉備的重用啊!

所以,只要持之以恆的做一件事,就能獲得成功。而且,我們在請求別人幫助時,一定要有誠意,這不僅是禮貌問題,更是態度問題,能表現一個人的素質修養。我們要謙虛好學,要記住——學無止境!

三顧茅廬的讀後感(三)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向人們講述了發生在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為代表的群雄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歷史故事。 《三顧茅廬》中,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二人的阻攔冒著大雪去的,還是沒見著;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 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而且第二次還下著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沖沖聲稱要用一條痲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