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春盡江南讀後感

春盡江南讀後感(一)

《春盡江南》這本書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許隱喻屈原,還有睡蓮,也許代表著社會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極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終參與社會變革之中,卻以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視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劇變化中的各種表演,他代表著社會中極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強大的社會變革和急劇的社會變化中,無從適應、力不從心,每天墮落一點點。

關於作品的表現形式。《春盡江南》讀起來好象和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有點類似,包括書中的哲學思考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問,都有相似之處。這也體現了作者作為學者型的作家,對於小說結構和敘述方式的超強掌控能力,體現了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儘管,我們更看重的是內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閱讀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視。

關於與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盡頭,每個人都得學會寬容和憐憫,在繁華落盡之際,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終將過去!在經歷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後,我們回過頭重新審視走過的人生路,做過的人生事,一定會頓悟很多、覺悟很多……也許唯有愛,和解,寬容,能夠解決社會中的矛盾,尤其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因此,在作品的後面,綠珠原諒了陳守仁,選擇了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讓心靈歸於寧靜。

好的作家往往是對社會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體驗和揭示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格非老師的《春盡江南》無疑是一部非常難得的好作品!

春盡江南讀後感(二)

自去圖書館借了書,許是封面吸引了我,最早起讀的便是格非的這本《春盡江南》。 「『現在,我已經是你的人了。』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張草蓆上,頭枕著一本《聶魯達詩選》,滿臉稚氣地仰望著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翻開第一頁,便是這樣一段話,頓時把我驚了一下,思索起來,這部書怎麼這麼露骨,開門見山地寫這樣的場景。直覺性地感覺秀蓉並不是女主角,應該是男主角一段不起眼的風流韻事,帶著些疑惑便開始翻閱。

文章中其場景跳躍式、插敘式的寫作方式,造成一種時空跳躍感,文中一個故事套著另一個故事,讓初讀此書的我有時候跟不上時間的跳轉,於是乎看著看著,又翻到前幾頁去看看。待到看完整部書,才理清了思路。

這部小說所描述的主體故事發生的時間跨度只有一年,而敘述所覆蓋的時間幅度則長達近二十年。龐家玉(原名李秀蓉)和譚端午這一對夫妻從萍水相逢到結婚,圍繞著家庭生活,經歷了十多年的磕磕碰碰,最終妻子家玉因病而故,故事隨之結束。

小說中描述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主人公譚端午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校園詩人,因惹了點事,躲在寺廟中。那裡風景秀麗,讓他度過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三個月」,也讓他有了一種「置身於風暴的中心,同時又處於風暴之外」的體悟。其間,他遇到了少女李秀蓉,但不覺得自己真的喜歡她。兩人共度一宿後,譚端午拿了李秀蓉褲兜里的錢,不告而別。從小說中可以看出,這段經歷在很大程度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初次相遇後一年半,回到鶴浦的譚端午再次偶遇李秀蓉(已改名為龐家玉),並且迅速結了婚。當時閱讀到這裡時,我很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倆就這麼莫名其妙地結婚了呢?為什麼兩個人都默契地彼此不再提當年往事?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這樣一對夫妻走到一起?婚後,譚端午成了鶴浦地方辦公室里的一個普通科員,工資不高,工作不累。「可以任意揮霍他的閒暇,他感到心滿意足。」同時又是一個自我放逐的詩人,用小說中的話說:「在這個惡性競爭搞得每個人都靈魂出竅的時代裡,端午當然有理由為自己置身於這個社會之外感到自得。」其實端午最終並沒有置身事外,並不是一個局外人,看完小說,我才意識到這一點。而他自己又覺得「自己有點像《城堡》中的那個土地測量員」,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工作環境,使他「感覺到一種死水微瀾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並滋養著他的詩歌意境。」他的性格和命運沒有出現很大的起伏,他似乎從一開始就秉持自己的無用主義原則:「你只有先成為一個無用的人,才能最終成為你自己。」手邊常有一本書就是《新五代史》,一直在翻閱。他想一個邊緣人一樣注視著這個繚亂的時代,在抵抗中妥協,在妥協中抵抗,比便守住自己內心的「一畝三分地」。

而家玉則是完全與他相反的一類人,當她改名成龐家玉並成為譚端午的妻子之後,她成為一個現實主義的女性,器宇軒昂,試圖憑藉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氣,來證明自我價值的存在。身為妻子,家玉對端午愛也不是,恨也不是,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他認為丈夫是一個「爛掉的人」。為了讓這個家有體面,她依然從頭學習法律,成為律師,全力打拚支撐起了家庭,為家人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她要操心家裡房子,家具置備,身為母親,還要操心孩子的學業。為此,她付出了很多,有一般人體會不到的艱辛。就是這樣一個人,記得在一篇論文中這樣描述:「她是這個時代的祭品,又是一隻柔弱與剛烈並舉的音符;她以孱弱的身軀檢視並承納了現實的污濁,最終卻為神聖之愛而逝。她就像一面鏡子,照亮了整個現實中的各種靈魂,也折射了自身特有的母性之光。」

譚端午似乎從來沒有干涉過家玉的決定,沒有管過她在外面的事。但是有一次,兩個人吵得很兇,端午把壓抑在心中對家玉深深的不滿爆發出來了,在她臉上啐了一口痰,並說了一句「婊子」,這深深地勾起家玉多年來的委屈,讀到這裡,我心裡被觸動了,如何評價家玉這樣的妻子呢?家玉在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後,之所以會反常地變得溫柔,我想,那時候家玉的心裡是很複雜的。她會反思自己以前對丈夫和兒子都太不夠關心。開始可能還會恨丈夫當時的欺騙,但是,做了那麼多年的夫妻,她發現她還是愛他的,所以,家玉在寫給端午的遺書中,添上一筆,我愛你!而對於自己作為母親這個角色上,似乎從來沒有帶給兒子母愛的感覺,有著深深的愧疚。

小說結尾處,譚端午發瘋似得想去成都見龐家玉,譚端午真正的動了情,為小說添上溫情的一筆。可能作為女生的我,比較感性,在看到家玉的遺書和端午最後的那首詩,我不知不覺流下了眼淚,感覺這兩個人過得好累,終於,能在最後冰釋前嫌,對我來說是一種釋懷。這是對《春盡江南》閱讀後的直感。

春盡江南讀後感(三)

格非在《春盡江南》所作的開頭,是描寫兩位主人公的第一次的身體親密接觸,不免讓我對後面的內容有了另類猜測與期待。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漸漸體會,不,應該是感覺到了自己所處的現實社會!翻著《春盡江南》,愈發覺得「莫臨盡頭方覺珍」就是我最大的感悟。

端午與家玉,一對夫妻,但只有在彼此要「真的分開」時,才「刻骨的思念」;水清、氣淨、天藍,都已是過眼雲煙,而霧霾為伴時,「所有的人對它安之若素」;天真的孩子,被學校和家長遵循當代先進的教育理念,逼迫得「睡不著覺,想死」;人們對當前社會現狀的接受與維持,也許要付出「整整幾代人」的代價……

社會的基本組成細胞就是人。

書中的人瘋狂、自私,痳木不仁,沒有責任感……外遇取代了配偶,臉面取代了孩子,上訪取代了司法,私力救濟取代了公力救濟,GDP犧牲了環境,為免責無視生命,安於現狀而不願打破現有體制的藩籬……但這符合我們正在其中的社會現實。

《春盡江南》寫的是人,現實的人,沒有「掉隊」的我們每一個人,應包括已經「掉隊」但未離去的人。

她告誡我們,切莫在失去時才感珍貴。()

她告誡我們,切莫在失去時才知珍惜。

她告誡我們,切莫在失去時才懂珍重。

她告誡我們:要珍愛生命,珍愛自然;要敢於擔當,勇於突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