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第二次鴉片戰爭讀後感

第二次鴉片戰爭讀後感(一)

鴉片戰爭,歷史上鮮明的一頁,記下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創業,也刻下了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強入侵,山河蹂躪,不但沒有撲滅人們鬥爭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燒更旺,虎門硝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展示出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形象;三元里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這些閃著光芒的愛國主義動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國人民不可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有志氣,雖然出現了鴉片戰爭,如此血淋林的事實,但這不能表明中華民族的柔軟,林則徐。關天培不正在我們中間廣為傳頌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祖宗在如此境況下有如此氣概而自豪嗎?

但也是這一頁,帶著軟弱,帶著污點,給中華民族以奇恥大辱;割地賠款;奴顏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它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2100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英國。法國隨之也接踵而至,先後脅迫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不平等的條約,道光29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占了澳門。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船利炮打開,許多彈丸小國排隊而來,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我泱泱大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當我翻開這一頁歷史,心情是沉重的。 但現在,我們的國家再也不會退回到這條路上了,中華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香港。奧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現在,奧運健兒在賽場上拼搏,不正在揚我國威嗎?!

第二次鴉片戰爭讀後感(二)

發生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那時候的中國出於封建社會的末期,清政府腐朽不堪,國家面臨四分五裂的危險,清帝國對內殘酷鎮壓,對外一味割地求和。有一絲復興希望的天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後就變質了,統治階層相互傾壓,統治者為了權利自相殘殺,終究沒有掙脫舊式農民起義的模式,結果是失敗了,清軍在剿滅太平軍的立場上是堅定的,可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就顯得弱懦不堪,只要西方列強能夠保證清帝國在中國的決對統治,清帝國就可以犧牲任何權益。

從中我們可以思考,為何西方列強對中國不像印度和非洲那樣直接侵占,初沙俄外其他列強對中國主要採取的是經濟政治上權益上的侵占,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1、第一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個文明古國,經過五千多年的發展,國家的凝聚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國家是空前的,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英國國會討論是否對中國進行用武力征服進行討論時,就提出過,「中國的疆域面積比歐洲還要遼闊,一個國家用一種統一的文字,說一種共同的語言,這是非常可怕的」,儘管它正如馬戛爾尼所說中國正如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如果沒有精明強悍的駕駛員這艘船將會沉沒。但國家的凝聚促使國家面對外敵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共同對外,明朝的大順軍與大西軍抗清就能從中體現出來,列強誰也不想弄如此大的犧牲,還不如在經濟政治上占有最大優勢,以政治經濟的方式從側面侵占中國,開放港口,強占租界,奪取軍港形成威懾。2.列強之前的權衡關係,列強的權衡中心主要在歐洲,當時歐洲強國林立,互相勾心鬥角,當時美洲除了加拿大都相繼獨立,列強的侵略中心放在了非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區沒有國家形式,主要都是以部落的形式構成,面對這種對手,歐洲列強更樂於接受,擁有著鋼炮來復槍的西方帝國,可以說對非洲是唾手可得,除了蘇丹、衣索比亞等幾個有國家觀念的國家在英勇抗擊,其他地區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就占占領了。而中國就完全不一樣,中國是集權國家,國家的凝聚力空前強大,雖說出於封建末期,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歐洲如果對中國採取侵占,畢竟勞師遠征,必會深陷其中,加上列強誰也不會讓其中一方最大最強,在這種利益的驅動下,列強形成了一個共識,與其侵占,還不如讓清帝國成為工具,保證其最大利益。

再從我們自身來說,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不可避免又失敗了,以小農帝國對抗工業帝國,如同綿羊對狼群的對決,很多史學家覺得第二次鴉片戰爭讓中國的國家主權進一步喪失,民族危機更加緊迫,從我個人理解中,正是這場戰爭真正打醒了中國天朝上國的美夢,讓中國理解到科技的力量,並以此開啟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或許說到這裡,很多會聯想到書本上對洋務運動的看法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這裡我想表示的是哪個國家革新不是為了維護統治,日本實行明治維新不是為了維護統治,俄羅斯彼得大帝推行西化不是為了統治,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西化改革不是為了統治,維也納女皇特雷西亞改革不是為了統治,不同的是統治者對改革的態度,清朝統治者對改革的消極態度,中國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依靠著士大夫的意志在堅持著,再加上本上固有制度的阻擾,最終導致了失敗,而相反的歐洲與日本,統治階層卻自身做起,以強硬的姿態進行變革,結果顯而易見,他們成功了,成為近現代世界的主宰者,而清帝國成為了一隻隨時待宰的羔羊。

歷史已成往事,如同江水不能倒流,但 「我們回首歷史,才能面對未來」這句話有一定道理,我們何曾不是歷史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去還原歷史,發現歷史,探索歷史,我們就不知道我們存在的意義,我們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同理1856年-1860年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不應它的失敗而刻意迴避它,應公正的姿態去理解它,思考它,找到其中的原因,去還原他,這才是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讀後感(三)

最近有幸拜讀了端木賜香的《那一次,我們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全景解讀》和《這一次,我們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末》,可以說對以往的認知有了顛覆性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新知,也得到了解惑,更激發了進一步思考的興趣,在此僅就幾個問題與大家分享一下。

1﹒對歷史敘述的困惑

鴉片戰爭,顧名思義,是由鴉片引起的戰爭,但深入了解了這一時期的歷史事實以後,卻發現鴉片在兩場戰爭的作用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僅僅是文明碰撞過程中的一次蝴蝶振翅而已。一直以來,在官方歷史敘述中,中國的形象是典型的受氣包,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被迫賠款、開放口岸、割讓土地等。歷史是破碎的片段,這一點被我們發揮的淋漓盡致,在這些記述中不可能產生些許懷疑,或許這就想要的結果吧。

拋開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文化中心論,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鴉片戰爭不同於傳統意思上的內外戰爭,傳統的戰爭要麼是滅國戰爭,要麼是評判戰爭,要麼是掠奪戰爭,但鴉片戰爭不同,之所以不同在於:1、鴉片戰爭是兩種文明(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和兩種制度(民主憲政體制和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碰撞;2、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心態對比反差極大,清政府在傳統的儒家文化圈中一直處於天朝上國地位,四方蠻夷來朝無不三跪九叩,這當然也是實力對比的結果,但相對於已經工業化的大英政府,無論是堅船利炮的物質實力,還是政府組織能力的軟實力,清政府低的可不是一兩個檔次,但這並不影響雙方進行戰爭的美好願望,處於弱勢一方的清政府想要維持四方來朝、天下共主的高高在上的地位,而處於強勢一方的英政府卻是想要得到對等的國家關係和貿易關係,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3、戰爭過程雖極具中國特色,但戰爭結果卻是史無前例的損失極小。說極具中國特色,是因為每一次戰鬥過程都和王朝末期的滅國戰爭極為相似,戰鬥開始之前,政府官員個個打過雞血一樣亢奮,戰爭開始要不提前開溜,就脫褲子上吊或投井投湖,戰死者少有,但每次戰報都是斃敵無數。說戰爭結果史無前例的損失極小是因為相對於傳統的滅國戰爭、平叛戰爭和掠奪戰爭,兩次鴉片戰爭的物質損失是極小的,但精神損失卻是極大的,這也是我們到現在都念念不忘的原因所在。

2﹒不同文明的碰撞

文明的產生是以其主體的生活方式為基礎的,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文明類型,如農業文明、遊牧文明和工業文明等,在工業文明沒有產生之前,以農業文明為主,產生大量的物質財富和豐富多彩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點,農業文明因為其龐大的人口和遼闊的土地面積,社會的組織能力極弱,因為物質財富的積累和文化的繁盛,無論是統治階層還是被統治階層長期處於一種相對安逸的生活狀態,積極性、應變能力差,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容易滋生腐敗,社會處於一種動亂—穩定—動亂的螺旋下滑狀態。遊牧文明,人口少,生存環境惡略,生活必需品匱乏,為了生存常常需要進行掠奪,而掠奪的對象經常是臨近的農業文明國家或地區。工業文明作為 一種現代文明類型,現對於前現代文明類型,優勢是無法比擬的,主要表現在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社會組織能力上。

文明的碰撞與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戰爭,這是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前現代文明時期,主要是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碰撞,這是一場持久戰。戰爭是物質財富的比拼,也是社會組織能力的比拼,農業文明雖然有龐大的人口和物質財富,但在於遊牧文明的碰撞過程中,往往因為統治者的組織能力低下而處於被動防禦或挨打狀態,更有甚者遊牧文明會憑藉其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對農業文明國家進行滅國戰爭。

在前現代文明與現代文明轉型過程中,會出現前現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而鴉片戰爭就是這樣,中國無論是物質財富的積累還是社會組織能力的對比中都處於劣勢,戰爭的失敗當然是不可避免的了。當然前現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與前現代文明之間的碰撞是不同的,前現代文明之間的碰撞更多的是為了族群或個人的生存,而對文明本身的影響影響不大,而前現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碰撞過程中,族群的生活方式、社會生活和組織都會產生很大變化,更多的是前現代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化。

3﹒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自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文化在中國一直處於天下一統的地位,直至現在還余跡未消。與西方政教合一的國家相類似,儒家的思想更多的是藉助於統治權力施加於個體的,如男尊女卑、重男輕女,「君君,臣臣」、重農輕商的社會等級觀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官本位思想等,這些無不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刻的影響。

猶如前人所說:自漢以來,猶行秦制。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霸王強盜邏輯過於野蠻、醜陋,而儒家文化恰好充到了遮羞布的角色,更是一種精神鴉片,使人安於現狀、失去反抗意識。但我們不應該過分強調儒家文化的負面影響,其實這些負面影響只是儒家文化與統治權力媾和所產生的,並且更多的是統治權力的腐蝕作用產生的影響,儒家文化更多的起到的是維護政權統治的作用。

4.愚民政策真的有用嗎

自從先賢隨口說了一句「下民可由子,不可使知子」後,愚民政策成為後續統治者的基本國策,而有幸通過讀書一躍龍門進入統治階層的只是少數中的少數。愚民政策的現實原因是統治階級過於無能、腐敗、沒有自信心,主要目的是阻塞民眾獲取知識的途徑,使之處於渾然無知的狀態,而人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理性,理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約束欲望和思考分析問題。愚民政策就是阻斷臣民獲取理性思考的能力,使之僅靠著動物的本能苟且的活著,這樣的臣民可保一個王朝作威作福兩三百年,但最終也會把王朝的子孫後代送入地獄。

5.民族主義是後國家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民族主義在民族國家建立過程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藉此建立的國家無所例外的成為專制國家,並藉此對抗、排斥普世價值,但這樣的政府卻是相當虛弱的,他們只能依靠傳統的專制政策維持統治,但現代發達的通信手段在鐵幕上撕開了一道裂縫,並最終會開拓出一條通向民主憲政的大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