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常談的讀後感(一)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該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對於例如「四書五經」等一系列諸子百家作品的獨到見解,可謂是「國學入門書」,讓我深有感觸。
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通觀整本書,朱自清先生不僅對於每一部著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它不僅僅是所謂的「經典常談」,更是一本對於經典著作的導讀。
縱觀世界,現在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市場」也已經初具規模,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新的文化,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已經越來越少的在關注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的家庭會給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傳統的教育,越來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國古代還有如此精妙的作品,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讀《經典常談》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我國古代有一段時期「百家爭鳴」那段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我並不了解它們,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國古代的作品,是我國歷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改變這些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沒落的現狀,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經典是不會消失的。如果我把經典比作一個景點,那麼這一景點一定需要一個嚮導,而朱自清先生的這一本書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他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何謂經典,更介紹了這些經典可以流傳千古的原因,在這本夾敘夾議的書中,我了解了我國古代經典的博大精深。
那麼然是經典常談,那麼這也就說明我們不應該卻忘記這些經典,因為無論什麼時候,學習這些經典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經典常談的讀後感(二)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餘年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裡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並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裡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經典常談的讀後感(三)
朱自清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著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自清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並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說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說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自清對幾千年來關於《尚書》的真偽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托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著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著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著「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著許多新生文化,以至於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