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宇宙的琴弦讀後感

宇宙的琴弦讀後感(一)

看完《量子物理史話》之後,我想推薦給很多人,因為這本書對於我自己世界觀的補充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樣,這本書也讓我對於超弦理論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因此,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這個新的理論體系,我去讀了《宇宙的琴弦》。

對於一種理論體系的科普,其實是很難的,要把深奧的理論、各種專業名詞,用大眾所能接受、通俗的語言形式,這樣的工作需要對理論真正了解的人才能做到,更何況是弦論這樣為了解釋物質的本質而提出的概念和數學模型,B·格林還是做到了。他是當今世界領先的弦理論家之一,他十分精妙地把科學思想與寫作融合起來,在書中各種腦洞大開,為我們撩開了弦理論的神秘面紗,揭示了一個十一維的宇宙。雖然很多地方對我來說還是有些晦澀,但我大概看到了十一維的意義,以及那個更抽象卻也更精彩的宇宙圖景。

獲知宇宙尺度、日常尺度、微觀尺度的區別,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捕風般的虛幻自滿,算是一種打擊。但這種打擊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雖然我們很渺小,但我們並沒有因為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而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而是在這樣的巨大圖景之下,我們更應該去尋找真正的自己究竟在哪裡。

這本書的很多描寫都很有趣,作為一位喜歡閱讀科幻但非物理專業讀者,本書對於我的吸引不亞於科幻小說。看完這本書,激動之餘也略有失落,心想要是能晚出生一兩百年就好了,說不定能看見終極理論被破解呢。

宇宙的琴弦讀後感(二)

小時候,夏夜納涼,躺在如水的竹蓆上,常常遙望深藍色的星空出神。那閃爍星光的彼岸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浩瀚的夜幕如此深邃遼遠,總使人覺得其中隱藏了什麼不可不知卻又根本無從得知的秘密。長大了,人事的喧囂一日甚似一日,關於星光的記憶漸漸模糊,那些苦苦思索、不得安寧的煩惱也漸次湮沒、遺失於瑣屑的生活中。翻開B ·格林的科普名著《宇宙的琴弦》(The elegant universe ), 一個個熟悉而陌生的辭彙撲入眼帘,重溫那古老神秘而激動人心的話題,隔著數學飄忽迷離的面紗,我知道我觸摸不到——絕大多數芸芸眾生也觸摸不到它的真實面目,但物理學家格林以儘可能通俗明晰的筆墨為我們掀起了面紗的一角,使我們有幸一窺芳容。

20 世紀上半葉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的變革使人類社會發生了急劇變化。與此同時,人類的自然觀、宇宙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出現,顛覆了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本書的開頭簡要回顧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及量子力學所揭示的奇異微觀世界,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矛盾娓娓引出當代理論物理學最引人入勝的話題——弦論。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的後半生為了尋求將電磁場和引力場相統一的統一場論而苦苦追求,最終所獲甚微。現在看來,弦論很可能就是這樣一種大一統的理論,它再度徹底變革了我們對於自然、對於世界的認識。我們人類平常對於世界的認識只是在巨觀低速的情況下對於自然界一種直觀粗糙的感知,隱藏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之後的世界終極圖景可能令我們大吃一驚。關於物質,弦論告訴我們,世界的微觀組成不是電子、中子、質子等基本粒子,也不是各類夸克,而是一根一根的一維閉合弦。弦的振盪行為決定基本粒子的質量和力荷。這些弦是如此之小,即使最先進的顯微鏡也根本無法探測到它們。關於時空,弦論認為,宇宙本來是十一維的,有十個空間維和一個時間維。在創始之初,整個宇宙被緊緊裹在一個極小極小的「果殼」中。這個果殼被弦所纏繞,在三維空間中,正弦和負弦很容易碰撞並相互抵消,於是在宇宙的演化中,空間的三維和時間維便慢慢展開來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世界,而另外七維至今仍然緊緊捲曲在普朗克尺度大小的範圍內。它們是如此之小,以致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根本感覺不到。關於宇宙,在由廣義相對論導出的宇宙模型中,當宇宙或黑洞無限收縮時,會出現一個令人困擾的時空奇點。而弦論在這種極小極重的情形下成功融合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實際上,奇點是不會出現的,宇宙收縮有一個極小值。例如,宇宙沿某一維方向收縮,當達到臨界值時,它越縮小,反而會越變大。原來,「距離」測量有兩種方式,當它在一種距離意義上減小了,實際上卻在另一種距離上增大了。兩個半徑互為倒數的宇宙在物理性質上是完全一樣的!這是何等神奇啊,從無窮小的世界竟會走向無窮大的世界。俗語云:一粒沙中看世界。一顆沙子的世界中可能真的會存在著一個和我們一樣的文明世界呢。故此,理論更得出,宇宙中神秘地吞噬一切物質連光也不能倖免的黑洞其實和基本粒子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已。黑洞是高維空間膜的坍縮,從黑洞消亡到基本粒子,就像由冰到水一樣,是物質的一種相變。無窮小和無窮大再次令人驚奇的統一了!(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以上凡涉及物理學觀點都不能視為對原文忠實準確的傳遞)

讀《宇宙的琴弦》,在作者飽含激情的筆調中全書自始至終都充滿了這樣令人驚心動魄的思想。原來我們的宇宙竟是這個樣子呵!儘管由於艱深超前且難於實驗驗證,弦論還處在不斷地爭議、完善和發展中,格林的述說仍然為我們打開了眺望廣漠宇宙、透視世界本質的一扇小窗,窗外的風景是如此令人沉溺迷醉!

宇宙的琴弦讀後感(三)

本書撩開了弦理論的神秘面紗,揭示了一個十一維的宇宙。那裡,空間的纖維撕裂了又自己縫合起來,一切物質——從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觀的小能量環的振動中產生……

書現在只看到一半,所以只能對前面的部分先進行評價。關於相對論的部分寫的非常好,對學物理的人理解相對論的思想和概念很有好處。量子力學部分遜色些,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下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三冊。書中的各種比喻很生動,譯者翻譯的也很好。關於弦理論,也許將來它會被實驗所否定。但它所表現出來的美是令人驚嘆的,對它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也無不反映了物理學家的理想和信念……

超弦理論實在是太複雜了,一群全世界最聰明的頭腦工作了30年也沒有看到曙光,讓人懷疑是不是這條路真的走錯了?最近有個搞超弦理論出身的荷蘭物理學家Erik Verlinde放棄了超炫理論,另闢蹊徑,提出萬有引力不是基本作用力,就像皮球內部的壓力,只是封閉氣體分子的集體屬性存在於巨觀感知層面,而一旦深入分子層面,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他的想法與上世紀70年代熱力學與引力的邂逅一脈相承,霍金證明了黑洞吞噬的信息量與其視界表面積成正比,黑洞的視界就是一張全息圖,三維黑洞內部發生的一切都顯示在二維表面。我們的世界本質上就是一張二維全息圖,這裡面本身並沒有引力存在,引力只是三維投影的結果,是一種信息擾動。Verlinde定義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幾個簡單的方程,並從這些方程中推導出了萬有引力效應。這理論還處於初級階段,有很多人支持,認為這是將物理學從超弦理論的錯誤道路上拉回了正途,也有很多人不屑一顧,認為只是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廣義相對論取代萬有引力的合理性。但是回想起上世紀20年代當玻爾、海森堡的量子理論剛提出來時,對世界的連續性、因果律的顛覆,引起人類認知論的混亂程度,誰又能斷定這不是一場新的科學革命呢……

關於相對論的部分寫的非常好,對學物理的人理解相對論的思想和概念很有好處。量子力學部分遜色些,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下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三冊。書中的各種比喻很生動,譯者翻譯的也很好。關於弦理論,也許將來它會被實驗所否定。但它所表現出來的美是令人驚嘆的,對它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也無不反映了物理學家的理想和信念……()

群全世界最聰明的頭腦工作了30年也沒有看到曙光,讓人懷疑是不是這條路真的走錯了?最近有個搞超弦理論出身的荷蘭物理學家Erik Verlinde放棄了超炫理論,另闢蹊徑,提出萬有引力不是基本作用力,就像皮球內部的壓力,只是封閉氣體分子的集體屬性存在於巨觀感知層面,而一旦深入分子層面,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他的想法與上世紀70年代熱力學與引力的邂逅一脈相承,霍金證明了黑洞吞噬的信息量與其視界表面積成正比,黑洞的視界就是一張全息圖,三維黑洞內部發生的一切都顯示在二維表面。我們的世界本質上就是一張二維全息圖,這裡面本身並沒有引力存在,引力只是三維投影的結果,是一種信息擾動。Verlinde定義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幾個簡單的方程,並從這些方程中推導出了萬有引力效應。這理論還處於初級階段,有很多人支持,認為這是將物理學從超弦理論的錯誤道路上拉回了正途,也有很多人不屑一顧,認為只是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廣義相對論取代萬有引力的合理性。但是回想起上世紀20年代當玻爾、海森堡的量子理論剛提出來時,對世界的連續性、因果律的顛覆,引起人類認知論的混亂程度,誰又能斷定這不是一場新的科學革命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