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綱讀後感(一)
《中國人史綱》是我在假期里看,厚厚的一大本書,我花不少時間去讀它,不過覺得蠻值得的。
《中國人史綱》是台灣作家柏楊在九年多的監獄裡寫下的巨作,它描述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滿清王朝末期腐敗無能下的那一段不堪恥辱歷史,這部著作貫穿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感時憂國,是一部使人憂天下,探世變的巨著。它描寫沒有空洞乏味,但精彩好看不乏深刻的洞察力,是一部好作品。
長期艱難的獄中生活磨鍊,使柏楊對歷史上各種制度的優劣、政策的得失、社會的興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惡有著超於常人的洞察力,而這恰是許多高頭講章式的歷史教科書所缺乏的。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用既深邃又開闊的視野中國在不同時期的興衰,東西方不同的境況,讓我們了解不同的時期的中國,使我們為中國前期的鼎盛感到自豪光榮,為中國前期的先進而歡呼,為了後期的滿清王朝的腐敗衰落而痛心,為了後期的落後而受到的屈辱感到悲憤。
柏楊娓娓的訴說了中國人的歷史,以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上,梳理幾千年的中國,按時間邏輯編寫,對於中國人民遇到的艱辛和苦難給以深切的同情,對於那腐敗的階級統治表達譴責。……總之,作者以人民的觀點來深刻的闡述了歷史,以人民的處境來判斷每一個歷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歷史觀點是一種人性史觀點。他是以一個民主派別的史學家的形象在敘述歷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來考察每一個朝代的歷史形態,作者對醬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這使得我們對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糟粕有一個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麼是醬缸文化,我們要排除那些歷史上的糟粕。
我很佩服柏楊先生,他的一生多災多劫,從過軍,坐過牢,數度企圖自殺,曾經幾乎被槍決……被別人稱過為「一個看過地獄回來的人」。我佩服敢勇於寫出自己的話,直接的披露社會百態。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中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癒。
中國史綱讀後感(二)
最近我讀了柏楊寫的《中國人史綱》,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我已經有了許多感觸。
這本書寫的是中國從盤古開天劈地到20世紀初的歷史,它脈絡清晰,語言流暢,表現中國文化的發展路程。這本書包攬了三國、水滸,囊括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進程。文章篇幅浩大,文字流暢生動,結構精練緊湊。作者一邊寫歷史故事,一邊讚嘆歷史的進步、嘲評歷史的退。不僅如此,作者還是在監獄之中整理、編輯這本書的,可見作者的精神。給我增長了不少知識。
讀到後來,我看到網上別的讀者的言論,才知道柏楊先生表面上是在寫歷史故事,實際上是在寫中國人的心。作者是在用歷史故事體現人物的性格,突出中國人心的發展。
柏楊先生寫這本書,為的是讓人們更多的了解到中國歷史,更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中國人這一路上的艱辛坎坷,讓人們受益更多。
中國史綱讀後感(三)
假期我找到了張蔭麟先生的唯一專著《中國史綱》(上古篇)拜讀。張蔭麟(1905—1942),字素痴,廣東東莞石龍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二中學。次年,考入清華學堂,張蔭麟在清華求學7年,以史、學、才三才識出眾知名,與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文學院四大才子」。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年獲公費到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1934年,回國應清華大學之聘,任歷史、哲學兩系專任講師,併兼北大歷史、哲學課。《中國史綱》原為高中歷史教材,更是一種別具一格的通史讀物。張先生依據自己的歷史觀對東漢前的歷史作了較為嚴格的選擇和取捨,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中國歷史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及若干重大歷史人物性格和活動。()
在「封建組織的崩潰」中我讀到了這樣文字:至遲在東周的初期,整個帝國里已有與此相類似的情形,充滿了這個時代歷史的是王室和諸侯間的衝突,諸侯彼此間的衝突,公室和氏室間的衝突,氏室彼此間的衝突。但親者不失為其親,宗族或姻戚間的鬩爭,總容易調停,總留點餘地。-----宗族和姻戚的情宜經過的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名分,最初靠權力造成,名分背後的權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紙老虎,必被揭穿,它的窟窿愈多,則權威愈減。光靠親族的情宜和君臣的名分維繫的組織必不能長久,何況姬周帝國之外本來就不能特殊的這兩種鏈鎖拘束的勢力。
在「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中,張先生寫道:顧名思義,戰國時代的特色仍在戰爭。這時代的戰爭,在質量上都大變春秋的舊樣。在春秋時代,征戰的目以取俘奪貨、屈敵行成為常例;以占奪土地、殘殺敵人為例外。在戰國時代,則征戰的目的以占奪土地、殘殺敵人為常例,而僅只取俘奪貨、屈敵行成為例外。國家對士兵,以首級論-功,每次戰爭動輒斬首十萬八萬,甚至二十萬,甚至一坑四十萬。我們的字典中最兇殘的「屠城」一詞是在戰國時代出現的。「師這所處必生荊棘」,「大兵之後必有凶年」,都是這個時代形容戰禍的實話。
至此,我被學生語塞的問題找到了答案。但我愈發被先生的文字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