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堂讀後感(一)
一本薄薄的《緣緣堂隨筆》也讓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張羅織的網,豐子愷認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在這網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的線,帶出無數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的明晰的顯現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這個網盡行剪破,然後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許地山綴網是為了生存,非子愷要剪破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無論是補網也好,是剪網也罷,他們都是熱愛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質。
一個「漸」字道出了人生的演變過程,也點破了生活軌跡變化的秘密。難為豐子愷能悟出這個含義深厚的「漸」字!芸芸眾生又有幾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覺中「漸漸」由生走向死?又有幾個看到自己是在「漸漸」的由無知走向豐滿?不管人性善還是人性惡,每個人都在「漸漸」中接受了生活給予他的影響,從而漸漸成善或成惡。自然界的有無、榮枯,人生中的貧富、升降都含在一個「漸」字中。這宇宙中沒有什莫是永恆不變的,只不過因為「漸漸」而模糊了人們的感覺,直到滄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為驚訝而感嘆良多。
「漸」是無形的,你看不到她輕輕挪移的腳步,漸又是有形的,多年後你會驚詫她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漸」能掩蓋很多變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覺不到,局外的人也難於感覺到。因此,當一個人奮鬥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巔峰時,我們不會覺得驚詫,因為他付出的努力與艱辛人們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來,雖然那些都已成為過去,但依然清晰。同樣,當一個人從溫柔富貴之鄉中逐步走向破落衰敗,只要其中經歷了幾十年,人們在感嘆的時候,也覺得沒有什麼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變數,使他們不至於永遠處在社會的最底層,當然,他們在祈禱上蒼時,並沒有求佛不給那些富貴之家關照。事實上,一個家庭順延幾代之後,就會有一些崛起與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貴而謙和的,因此,社會上流傳這樣的說法:家無三代富,清官不到頭。這是規律,這也是傷感,這更是無奈——沒有讀懂人生的無奈。
正因為人生是如此短暫,即使你能活上百來歲,或者與彭祖一樣以八百歲為人生之秋,對於浩渺的宇宙來說也是短暫的。人都是時間這一輛永恆列車上的一員,不同的是,有的人從這裡上車,有的人從那裡上車,有的人在這裡下車,有的人在那裡下車,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們的人生如同上下車一樣,那便是圓滿:上車便是喜悅,下車更是喜悅。達到這一境界是異常難的,不是有很多人因為在車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該下車時卻未下車,這於人生來說也許不是很大的悲哀,人們只是這樣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但這樣的生命沒有多大價值。那些在車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將會被提前逐下車,於人生來講,那便是生命的結束。
因為時間的順延性與不可逆轉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說是一次性的,從這一角度講,人生真不如南山腳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綠,人生枯老無再春。既然這樣,我也能理解莊子面對妻亡這一世人公認的大打擊為什麼會鼓盆而歌:人從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萬物更新。萬物的存亡都有定數,嚴格地講,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物質,更難有永恆的精神與信仰。
自然和諧的總是最美的,因為它們保持本質的純潔。最美的人是兒童,因為他們擁有最純潔的本質。兒童的一顰一笑無不是由心使然,舉手投足都不曾造作。豐子愷從他那四個燕子似的兒女身上悟出了兒童的高貴和偉大,甚至覺得不配為其父。豐子愷感嘆於兒童的「稱心而言」,感嘆於兒童樂觀豐富的生活,更感嘆於「我們本來也是同他們那樣的,誰造成我們這樣呢?」成人,是在生活中蒙了灰塵污垢的,眼睛才會渾濁,心靈才會蒙紗,進而慣用虛造的心態和眼神,於是,世界就走了樣。世界何其大,一人一心思,一人一顧慮,就足以讓一個世界生出無窮的世界,讓一件事幻成無窮的事。追究是誰造成大人不能「稱心而言」,不就是人類製造的生活本身嗎?
曹操臨滄海而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世人只當是勸人及時行樂,錯矣。他是在警醒人們人生短暫,在人生的短暫中應當創造無限的功業。豐子愷在《晨夢》中詮釋了廣為人嘆的「人生如夢」,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夢人生中失去「真我」。「『人生』已被反覆了數千遍,都像曇花泡影的倏現倏滅。」「這便是為了人生的飽暖的愉快,戀愛的甘美、結婚的幸福、爵祿富貴的榮耀,把我們騙住,致使我們無暇回想,流連忘返,得過且過,提不起窮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氣,糊塗的死。」
豐子愷是一個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見出空靈之性,平淡中見出不凡的徹悟。「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正是那些些微的小事出動了他敏感的心弦。他讚美著兒童的純真,讚美著萬物的神奇。「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自然中包含著多少人類不能企及的智慧。羅丹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或者,人世並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豐子愷這樣的思考吧。
緣緣堂讀後感(二)
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漫畫家和翻譯家,豐子愷先生。「緣緣堂」本為作者原來家的房子,這裡便當做書名來用。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每篇佳作都可以獨立成章,令人深思。這本書原為好友送我,實在難得,所以倍加珍惜。豐子愷先生的寫作,沒有魯迅、老舍般的溢於言表的嘲諷,而有同樣令人深思,同樣使人們在黑暗中覺醒,看到光明。他的語言親近隨和、易懂言簡,猶如無所不懂的知己。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每當我翻開此書,總是輕輕地、一頁頁地認真看。
還記得看的第一篇文章是《憶兒時》。作者通過舉兒時養蠶、吃蟹、釣魚三件有趣的事情,一方面說明了自己童年的快樂、豐富,但著重於通過使用間接反覆「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身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等修辭手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的同情和熱愛生命的呼籲。緊接著的一篇《私塾生活》,是通過寫自己在小時候進私塾讀書的生活,來道出教育的封建落後,扼殺了無數代中國孩子,以及私塾先生的腐敗、殘酷、和貪婪,因為先生們大都吸食鴉片,並且對待孩子都很嚴厲,所以將下學歸家的孩子們比作牢獄中釋放的犯人,也就理所應當了。在給小朋友解釋鴉片時,豐子愷先生字裡行間顯出隨和、溫柔,而且意思簡單易懂。本書主要是寫自己兒時和給孩子們的,於是就不得不提到自己對孩子們的看法。《給我的孩子們》、《兒戲》、《送阿寶出黃金時代》就是代表作。作者認為,兒童是最淳樸、天真的,他們沒有掩飾自己,而是將全部想法說出,並喜歡通過自己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正是因為此,作者最喜歡的是孩子,最不希望他們長大,變成另一種讓人失望、厭惡的人。在文章《漸》中,作者明白了為什麼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衰老、成長、發展……是因為「漸」,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使得作者感慨人生短暫「一剎那便是永劫」。《生機》中,作者通過借物喻人,借水仙花三次垂危,最後綻放花朵,比喻人要生機不滅,才能重新帶來生機。作者還從車廂中看到了人的自私自利,社會的黑暗……
太多經典的故事在豐子愷筆下寫出,太多深刻的感悟在文章中蘊含,令人難以忘懷。
緣緣堂讀後感(三)
最近看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豐先生睿智的思維和豁達的人生態度,讓我敬畏萬分,特別是豐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羨慕自己的三個孩子能擁有那麼一顆赤紅的、幼小的童心。
特別是書中:「我似乎看見,人的心都有表皮。這表皮的質量與重數,依個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單層的紗布包的,略略遮蔽一點,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瓏的姿態,隱約可見。有的人的心用紙包,細細摸起來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時紙要破,露出緋紅的一點來。有的人的心用鐵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無論如何摸不出,不會破,而真的心的姿態無論如何不會顯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歲的瞻瞻的心,連一層紗布都不包,我看見常是赤裸裸而鮮紅的。」這兩句話深深的烙印在我腦里並且令我深深反思。這兩句話蘊含了鮮為人知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確就是這樣,表皮越厚重數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騙,更堅強,但與別人交往的想法與欲望就會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數越少就會容易被人欺騙,更脆弱,但會給人感覺很真實,別人就願意與你交流、溝通。而瞻瞻呢,卻又不一樣了,他那一顆沒有表皮的、赤紅的卻是童心。天真、善良這兩種性格正是擁有一顆童心的表現。
豐子愷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是豐子愷先生學藝術的教師,又是他學宗教的導師。他的一生,受法師影響很大。還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而弘一法師則住在了第三層上,他住在了第二層上,只能在第二層里徘徊,有時能去望望第三層的風景,卻不能入,不能真正地進到裡面。
豐子愷先生總是能夠把任何事寫的透徹,就拿吃瓜子這件事來說吧,作者把瓜子的來源、包裝、形狀、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寫了出來。有他嗑瓜子時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時,便會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鹹的香味會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沒有辦法。可再次嚼碎的時候他又會停下來,甚至把瓜子拿到離自己稍遠的地方或轉過身去,但又和朋友閒聊時,又會發現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經吃了好幾粒了。在這之後便對瓜子產生了恐懼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豐子愷的筆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寫成這樣正是我敬佩豐子愷先生的緣由。所以,我讀了這本書之後受益匪淺,裡面充滿著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童心,他是一個佛教徒,但他對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樣是重要的。童年在豐子愷的筆下充滿了快樂與歡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第三層他也希望再次擁有童年,能夠擁有童心。所以,我們也應該珍惜現在的時間。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