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國中讀後感的作文

國中讀後感的作文(一)

利用這個暑假,我閱讀了著名作家老舍寫的著作——《駱駝祥子》。我一直很好奇它為什麼那麼出名,但是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一個要強好勝但卻又老實,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他來到北平後,乾起了拉車這一職業。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將祥子最後的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祥子拉車不勤快了,乾脆不拉車。他開始騙錢,借錢不還,甚至為錢出賣別人。祥子徹底墮落成一具行屍走肉。曾經向上、不屈的祥子變了,他變得無賴、自私,變得沉淪自棄,吃喝嫖賭他都學會了,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這本書帶我看見了無情的社會是怎樣把一個不喝酒,不吸菸,沒有沾染上一點點地惡習的老實人逼成一個墮落的「個人主義的末路鬼」的全過程。祥子是一個悲劇,他盡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卻依然落了個兩手空空。如果祥子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也許他就不會變成那樣的「刺兒頭」了。因為他是那樣的要強、那樣的善良、那樣的正直,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

我很喜歡作者老舍在書中的一句話:「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是啊,祥子的墮落不是祥子的錯,而是整個社會中的烏煙瘴氣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變了質。這讓我想起了我們自己,當今的社會比起以前是很不一樣,沒有那麼無情,更沒有那麼多不公平的事。應該說每個人都能夠有機會達成自己的理想。而如今的那些「社會敗類」,或許他們奮鬥過,但吃不了苦,最終淪落到這種不堪的地步。我們既然有這個條件,為何不努力奮鬥,去達成理想呢?

我們也應當學習祥子的那種「吃得苦中苦」的精神,雖然未必「方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奮鬥過了,便能問心無愧。無論再苦再難,都要奮鬥下去。真正學會「不拋棄,不放棄!」

國中讀後感的作文(二)

讀了魯迅先生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仿佛就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小魯迅從紙上躍到了我面前。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這些都是百草園的真實寫照。它們就像一股清涼的泉水流進每個人的心裡。這些新鮮的事物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它們孩子來說就像天邊的雲朵一樣,難以觸及。讀著讀著,我才發現小魯迅在百草園裡是很孤獨的。他不像我們有那麼多的小夥伴,他只有看似只長滿了野草的百草園。所以我又有幾分同情小時候的魯迅了。

我也曾憧憬過能有個機會可以做次神仙,原來何首烏的根有像人形的,我邊笑邊想著。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成仙啊?

我最喜歡就是在雪後空地上捕鳥。須在下一兩天雪後掃開一塊空地,撒上秕谷,用一根小棍支起一面竹筐,繫上一根小繩,遠遠的牽著。啊,鳥雀終於來了。不可以急。小魯迅屏息凝神,腦海里卻憧憬著鳥雀們在口袋裡嘰嘰喳喳又擠又叫的樣子。不自覺的握著繩子的手往後拉了拉。呀,鳥雀都嚇跑啦!鳥兒都驚得直衝雲霄。我好像看到了躲在石頭後面小魯迅沮喪的樣子。

小魯迅的生活真是令我羨慕,但我也不會忽視伏在桌上執筆的大魯迅。朝花夕拾。這多麼形象的比喻。魯迅先生用精湛的文筆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深入人心的故事。魯迅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童年令我羨慕。這雖然是一篇魯迅先生在中年寫下的回憶,卻是他童年的回憶。或許正是因為有過一段美好的童年,嚴而不厲的先生造就了未來的民族魂。

我覺著,如果靜靜的思索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你會覺著你是在看畫,不是在看文。

國中讀後感的作文(三)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