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文學經典讀後感(一)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裡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祥子的衣服早已濕透,全身沒有一點乾松的地方;隔著草帽,他的頭髮已經全濕。地上的水過了腳面,濕褲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著他的頭和背,橫掃著他的臉。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他像要立定在水裡,不知道哪是路,不曉得前後左右都有什麼,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他什麼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覺得心有點熱氣,耳邊有一片雨聲。他要把車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裡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車的仿佛死在了車上,一聲不出地任憑車夫在水裡掙命。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
作品以舊中國北平為背景,描寫了人力車夫祥子由人墮落為「獸」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掙扎在社會最低層勞動者苦難命運的關懷和同情,歌頌了祥子勤勞、樸實、善良、向上的優良品質,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劇命運的原因。
作品圍繞著祥子買車所經歷的三起三落為情節發展的中心線索,將筆觸伸向廣闊的城市貧民生活領域,通過祥子與兵匪、與偵探、與車廠主、與虎妞、與同行等各個方面關係,描繪了一幅動盪不安、恐怖黑暗的社會生活圖景,從社會、心理、文化等層面展示了祥子從充滿希望,到掙扎苦鬥,直至精神崩潰,走向墮落的悲劇一生。祥子原是一個年輕健壯的農民,忠厚善良,勤勞樸實,沉默寡言,堅忍要強,但經過三起三落挫折打擊,他的理想終於破滅,性格扭曲,墮落成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祥子的悲劇反映了城市畸形文明病及愚昧文化給人性帶來肉體、精神上雙重傷害,凝聚了作者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係的藝術思考和批判性的審視。
作品以嚴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樸實明朗的語言,代替了過去失之油滑的詼諧。作品採用大量的敘事、抒情夾議論的心理描寫,替祥子訴說著血淚凝成的痛苦心聲,既刻劃了人物性格,又表達了作者摯熱的感情,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濃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從語言、環境到風俗人情,顯示了作者日漸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藝術風格。
這是一個可悲的故事,講述了北平老城裡活生生的一幕。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要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年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像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蘊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楊宅的發怒辭職,對車廠主人劉四的報復心情,都可以說明這一點;他一貫要強和奮鬥,也正是不安於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他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高利貸,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說明他所認為的「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並不是想藉此往上爬,買車當車主剝削別人;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願望。作品描寫了他在曹宅被偵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攢來的積蓄以後,最關心的卻是曹先生的委託,就因為曹先生在他看來是一個好人;還描寫了他對於老馬和小馬祖孫兩代的關切,表現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後也終於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鬥,他寧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鬥,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悲悲慘。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係,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理想,那麼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複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作品本生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著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讀罷這本書,我對祥子的評價為:祥子是一個經不住生活的考驗,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話說:「路慢慢之遠兮,吾將上下之求索。」他為何不再尋求新的路,而成為社會的人渣,敗類?他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謀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為他是農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對他的打擊,他放棄了。所以釀成了書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後果啊!
明天會怎樣?我不得而知。而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3000字文學經典讀後感(二)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遙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辭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斗」,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3000字文學經典讀後感(三)
這十幾天,我一直都在看路遙先生的小說《平凡的世界》,犧牲了不少的休息時間。由於眼睛不大方便,與其說是「看」完的,倒不如說是聽完的,在電腦讀屏軟體的操作下,總算看完了。當然,我也不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似的急急忙忙草率的看。可以說,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我都是很認真地很仔細地去看。
當我終於把這部小說看完的時候,心裡有一種說不出和道不明的滋味,是被路遙先生的精美的文字吸引了?是被小說里的故事和人物所感動了?還是為了自己在不幸的命運中堅強的面對生活而感到一絲欣慰?我也說不清,總之,這部小說給我的感動太深,太深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促人上進,是我對《平凡的世界》最深刻的體會。儘管它的結局也只以「平凡」二字告終,我想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在平凡的世界上,活出不平凡的,驚天動地的自我,在超越自我的精神突圍中,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透過這部小說,我仿佛看到了,黃土高原那些村莊河流,還有那一孔孔的窯洞。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在路遙先生的筆下是那麼的生動而富有感情色彩,深動地刻畫了陝北人民勤勞,善良,樸實,堅強的優秀品質。路遙先生用恰到好處的文字闡述了小說深邃的內涵,直取至美的真意,塑造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好像都讓我置身於現場看到一樣。我看到小說中一些人物遭到不幸時,眼睛裡也盈滿了難過的淚水,同時也聯想到了自己,曾經不幸的命運。
小說中的孫少安,為了給生產隊的社員們多分一點自留地,卻遭到了無情的批鬥,父親怕他想不開就悄悄的跟在後面。父親在高粱地里見兒子一個人哭泣,想到了自己是多麼的蕪能,讓兒子受到了委屈,自己也哭了起來。孫少安看見一向堅強的父親,竟毫不掩飾的在自己面前哭了,又覺得對不起父親,便反過來安慰父親……看到這裡,我的眼淚不由自主了流了出來,也想到了那年,從上海眼科醫院回來和父親的對話。
上海眼科醫院聚集了全國著名的7位教授給我會診,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裡,結果還是無法將我從黑暗中拉出來。一下子,我感到天旋地轉,整個世界塌了下來,眼淚像溪水一樣無聲無息的涌了出來。一向堅強而開朗的父親也哭了起來,當時的我像個死人一樣,不顧父親的感受和哭泣。回到家後,我真的想死,與其在黑暗中苦苦的煎熬著,倒不如真的死了好,生命在這個無所作為的黑暗中,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剛剛準備走向死亡,就被叔叔發現了,叔叔狠狠地給了我兩耳光。父親回到家中,得知這一訊息,默默的坐在我身邊,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父親拉著我的手,哽咽地說道:「事情既然拭這樣了,你要想開點,你還年輕,只要我跟你媽媽還在,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你不要想太多,至於你能做點什麼,以後慢慢再說吧,要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啊!」父親是一各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父親10歲的時候,爺爺就過早地去世了。念完國小的父親只好回家幫奶奶幹活,17歲就參加了工作,每個月16元的工資除補貼家用外,還要供叔叔上學。在文化大革命中,父親也受了不少的委屈。父親緊緊的拉著我的手,一絲溫暖慢慢的流進潦那顆絕望而冰冷的心。是啊,我為什麼要死呢?不,我要活著,我要好好地活著!
有一天,一個同學來告訴我,說是省城有個盲人學校,可以學習中醫推拿,學出來後也可以找一份不錯的工作。就這訊息,我們全家都高興的就像每人都打了一針興奮劑。於是我帶著一顆激動而又有點酸酸的心,踏上了去省城盲校的客車。坐在去省城盲校的客車上,思緒就像潮水一樣在心間翻湧著。要不是那一場無情的災難導致眼睛失明,也許大學都畢業了,如今卻只能進盲人學校,盲人,我真的就是一個盲人嗎?儘管一萬個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盲人,但殘酷的現實告訴了我:「你就是一個盲人。」盲人就盲人吧,盲人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一個人,就要活出一個人樣來……
思緒再次轉回到小說里,可以說,整部《平凡的世界》字型行間流淌的全是濃濃的情意。親情,友情,愛情始終貫穿著整部小說。小說中的男人,大都感情豐富,艱苦的生活環境撲不滅心頭的火焰。小說中的每一個愛情故事都讓我感動不已,少安質樸真熾的愛,少平則多了幾分執著與浪漫,金波為了夢中的藏族女子遠涉萬水千山,而向前苦澀的戀情又是那麼無怨無悔。尤其是李向前和銳葉的愛情,潤葉開始不能接受她自己的婚姻,弟弟的勸告也沒能聽,直至導致了那次車禍和因禍而殘疾的丈夫,也許這就是命運吧!他們在一起是那麼難,那麼不可思議,幾乎要用生命來交換了,難道愛情真的要那麼殘忍才能變得很真實嗎?
在這部小說里,所有人物中,我最佩服最欣賞的就是孫少平。少平的生活很痛苦,這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痛苦,他卻一直在默默地承受著。苦難之於人生,是幸運的還是悲慘的,也許會給另外的人帶來不敢想像的命運,但是最後他把這種苦難轉逛成一種心靈的財富。雖然最終選擇在煤礦工作,他覺得那就是他體現人生價值的載體。少平也是一個極為普通、極為平凡的人,而他的思想和精神又是那麼的超凡脫俗。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常常會感到世態炎涼,物是人非。所以,在當今社會,我們太需要孫少平這種甘於平凡而又超越自我的精神。
看完這部小說,讓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的,還是少平和田曉霞之間的愛情。少平和曉霞的愛情雖然不那麼痛苦,但是還是因為城市,因為家庭。因為距離,使得他自己那麼的想不通。就在他興致勃勃的去赴約的時候,一條新聞給了他幾乎致命性的打擊:可愛的曉霞因公殉職。痛苦也不能挽回什麼,這個男子漢哭得好傷心好傷心。那個地點,那個景物依舊,人,卻沒了。回憶著那時的約定,只剩下心痛,這不是世俗的距離而是生死的無可奈何。()
我也有過像孫少平那樣的一段無奈的愛情,結果是因我的眼睛失明而結束,我也曾經為那一段根本不屬於我的愛情痛苦過,迷茫過失落過。雖說那段苦澀的戀情已經過去了好多年,我也從感情的深淵走了出來,但作為一個感情豐富的男人,偶爾想起來,難免還是覺得有點隱隱作痛。我現在的妻子,就像後來的潤葉對李向前那樣溫柔體貼,如今有這麼善解人意的妻子伴著我,我對生活還能抱怨些什麼呢?時間能改變一切,也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只有一個歷經了生活苦難的人,才能更深地懂得生活的崇高和人生的真諦,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埋怨生活,反之,我們應該感謝那些苦難的歲月,因為它是我們人生精神上的一種財富。
這本書從一開始就震撼著我,直到看完,都沒有平靜下來。生活,愛情,家庭,社會都是那麼的平凡,似乎都有些平庸了,但這就是現實。給我留下的不僅僅是故事,而是人生的思考,對自己命運的思考。在人類社會中,個人總是顯得如此渺小,社會在進步,我們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也許平凡,也許偉大。不管平凡也好,偉大也好。畢竟,我們在這個世界,努力過,也奮鬥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輝煌和苦難。我相信,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一刻。「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這是我對小說最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想,這也是路遙先生寫這部小說的真正的含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