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儒家經典讀後感

儒家經典讀後感(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孟子》的讀後感。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於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後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裡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裡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裡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後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穫。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穫,那和雜草沒什麼區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儒家經典讀後感(二)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滿懷激情的年輕人一樣慢慢的摸索前進。我一直認為: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固然重要,但真正來說,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來。 我們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敗,很容易被自己的弱點打敗,也容易受不良習氣的干擾。《儒家經典語錄》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段話是說:能夠做到誠懇的人,往往是選擇了善道而堅持不渝地實行它的人。這種人往往還要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盡地探討事物的原因,謹慎認真地思考問題,明確地辯別是非,並且切實地去做。「誠」 ,是一種執著;「誠」,是一種信念;「誠」 ,是一種精神。懂得笨鳥先飛,就是「誠」;懂得笨鳥多飛,就是「誠」 ;懂得學以致用,就是「誠」;懂得契而不捨,就是「誠」 。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儒家經典讀後感(三)

讀書不可死讀,要有良好的態度、方法、意志。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最先提出一個人對學習的態度和意志來決定對他們的教育方法。

本文中,孔子的言論有四則,告訴了我們一些學習的道理:少年時的學習是為一生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基礎。學與思要緊密結合,學習要勤奮,不恥下問;學習要堅持不懈,不得半途而廢。有人曾講過:少年時期學習,就像迎著初生的太陽走路;中年時期的學習就像頭頂著正午的太陽跑步;老年時期的學習,就像提著燈籠在黑暗籠罩的迷宮中尋路。這些都充分說明少年時期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最重要的學習時間段。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學,還要會思。只學而不思考則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思不學,則因無新知識的不斷汲取,此思就成為空想。善於學習的人,還是一個不恥下問的人,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在學習中要做到勤學、善思、多問,要學會謙虛,不要覺得向別人請教就是不如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有虛心好學,勤奮好學的人,成功才會眷顧與他。學習中遇到挫折與障礙,不要退縮,成功往往在最後一次失敗之後出現,切不可半途而廢,在學習上就是要堅持學到一點就是一次進步。

從《孔孟論學》的兩篇文章中可知,學習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恆,不可一曝十寒,在讀書與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有批評與懷疑的精神。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聽著老師授課,自己只需要接受知識即可。但是這樣只會讓我們更加迷惑,有的問題光聽不思考是不會明白的。而現在我們缺的正是在課堂上思路隨著老師轉,積極思考,既聽又思考,才能更加好的消化知識,存進大腦。()

但有些人在課堂上不聽老師講課,光自己低著頭思考問題,這樣既勞神又毫無收穫。第一,不聽老師講解,再怎麼動腦筋也做不出來;第二,該聽的時候不停,錯過了最佳時機,以後要補回來也很難。所以上課時必須認真聽講,吸收老師教的知識,並不斷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學與思想結合。

學與思缺一不可,它們不能獨立存在,但結合在一起,會使學習不僅有效率,也有了很多樂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