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一)

《沉重的翅膀》是與生活同步的作品。真正的優秀小說,本來就不僅僅是照相式地反映現實,它應該有熱烈的愛憎,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的支點,有自己對生活獨特的認識和評價。這種思想的評價越接近生活的本質,它的思想價值也就越高,越不會輕易過時。這也正是文學作品高低優劣的一個標誌。《沉重的翅膀》它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描繪了變革初期的社會生活畫卷,更重要的是它的呼喚生活前進和抨擊阻遏社會變革時所表露的藝術家的智慧和勇氣。

沉重之所以是沉重,社會沉重的是被肢解,被忽視了根本;人沉重的是不害怕受到傷害,而是害怕受傷後的荒涼孤寂之感。不知道每個時代之下,都有多少人仰望過寒冷而寂寞的星空?其實,「月光下,即使窮凶極惡的東西也顯得溫柔了,而且還有一種朦朧的神秘感,而星空卻給人一種孤獨感。你會生出一種奇異的感覺,你和那無垠的蒼穹是相通的。」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體會!

一本關於現實主義的書,一本樂觀向上的書,很明顯的在告訴我們:偏見比無知更接近真理!思想的解放不僅僅靠的是一句口號喊出來的,「掙脫世界的束縛也許並不困難,而在掙脫自身的束縛,跨越自己的思想障礙時,人們卻常常失敗」,這是張潔自己的感悟吧?

最喜歡張潔的那種心得,處處在描寫社會的黑暗,又處處在宣揚著生活的美好。「她跟許多善良的人一樣,一點順心的小事都會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樂趣」「這當然不在於人的文化水平,而在於有些人,天生地具有一專為體會美好事物的心。光憑這一顆心,就應該得到人們的尊敬」誰能否認,當接觸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們會不感到欣慰?書中莫征是個比較特別的人物,著墨不多卻最顯眼。一個有著慘痛過去的人,最後卻想著:要更多地愛這個世界,愛這世界的人。用心良苦呀。無怪書中所描寫的唯一一段美好的愛情就是降落在他的頭上。

一本寫改革的書,沒有也永遠不可能有結局。這本書就是這樣,結果那不是結果,依然是開始,任重而道遠……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二)

讀大學時一直想讀的一本書就是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只是一直都沒有找到,直到去年在拉闊書吧上看到有電子版的,就下載來,只是一直沒有時間。從過年開始直到最近才斷斷續續的讀完,因為那是一個我完全陌生的時代,有很多那個時代特有的名詞,是我們這代人無法想像、無法理解的時代。

張潔《沉重的翅膀》最初發表於1981年,1984年修訂後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反映國情、倡導改革想必是當時文壇肩負的使命,作品於是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計畫經濟及舊一套的權力、政制模式仍在主旨著國民思維的年代,作者能夠大膽地表達這些想法,精神可嘉。相信作品面世後所引起的爭議也早在預料之中。

八十年代初,經濟開始試圖衝破積年的重負,帶著沉重的翅膀起飛之時,作家們也在努力衝破歷年生成的思維定勢。經歷過文革時期草木皆兵、步步為營式的壓抑,如今要解除思想負擔,改變習慣,回復到自由無束的漫想中去,這需要時間。作者重彩濃墨地描繪鄭子云、陳詠明等人為整頓、改革而進行的悲壯鬥爭,著力表現他們的進攻與招架、邁越與受挫、歡欣與憂憤,揭示他們不僅不向直接的對立面妥協,且敢於在舊習慣、舊觀念的包圍中高高舉起標新立異的旗幟,義無返顧、一往無前的精神。尤其是鄭子云,這位新時期文學中較早出現的具有豐滿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作為優秀的高層領導幹部,鄭子云既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雖然年老多病,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憂患意識又驅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圖從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為企業管理探索新路。小說將他放在與對立面人物——田守誠的激烈較量中,放在新舊意識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時感疲憊、寂寞的內心,敘說他那悲壯的鬥爭歷程。

我喜歡裡面洋溢的熱情,以及針對一些問題,那些敢於面對和解決的人。雖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可是文學就是這麼好,也許作者根本沒想來表達什麼,而我們,卻可以想一想,其他的事情,受到一些啟發和引導。 感謝作者給了我一些啟發,讓我認真思考下,在這麼大的一個社會下,我,在做些什麼。還有當我們這個時代過去了,會留下些什麼,扎克伯格?范冰冰?艷照門?任志強?……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三)

讀一本書,總會把許多心思投入,至於回報,只能在閱讀過程和閱讀之後去發掘了。()每一本書,是需要心靈寧靜之後而專注的。放假之前,借書六本,計畫做的那麼完美,每五天一本,卻一次次被生活的閒散,瑣碎與無聊打敗,最終只用心讀了這一本。深刻體會到,我們有時不應該貪圖很多,那份迫切與信誓旦不會成為動力,反會成為你在前路追 求 。這本書 ,之所以吸引我,首先是它 的名字,我感覺它唯美,憂傷,而又夢幻,有神話般的感覺,讓人想到天使,有一種悲愴的神話般的悽美,有中國神話鳳凰涅盤的味道。其次是因為作者,張潔著作,我對這位作家有一種印象,很想對魯迅的感覺,從國中到高中的課本中曾不止一次的學習她的作品,對這位作家,有一種想深刻認識的衝動。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四季》這篇文章。作者以春夏秋冬比喻人生四季,以播種 ,澆灌,收穫,享受比喻四季的生活。【在生命的黃昏里,哀嘆和寂寞的,將不會是我!】最喜歡這句話,預示人生的無怨無悔,我曾深深感嘆這樣的人生是我所追求的,我為之而努力著。並且我覺得這之中蘊含了深刻的對生活的反思,在這喧囂的世界,自以為正確的人們,確實需要這一種心態 ,在安靜的平和中進行自我反思、、、、、、 有了這些動力,平定心態之後,我開始了解這本書,本書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像作者所說,『謹將此書獻給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忘人』。 在書的開頭 ,是張光年先生所寫的序文,算是一個人看過之後的感覺與評價吧 ,我這樣思考,所以我不敢看,我想追尋自己的第一感覺,不願意自尋干擾,我覺得這種狀態應該保持,它有一些益處 ,可以給人不受干擾的創新環境,還可以讓我們有自己的思考空間,我慶幸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算是讀書方法的技巧了;其次是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人物挺多,而且關係有點亂,造成了一定的閱讀阻礙,我為自己想了一個辦法,我找到紙張,在閱讀過程中製作著粗糙的人物關係圖 ,還算是提高了閱讀效率吧 。我明白,在無人指導的閱讀中,需要我們自己找尋方法,在這之中進步,這樣的腳印會堅實。即使有人指導,我們也應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好方法,這很重要,因為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在認真閱讀之後,對閱讀有一些小小感悟,實踐中求的一點真知。而這本書的內容和主題,是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國高層領導——重工業部正部部長間圍繞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展開的一場「鏖戰」為主線,自上而下地表現該部、部屬曙光汽車製造廠及其基層班組的整頓、改革,筆觸所及,從人物的世界觀到方法論,人物間的政治關係至婚姻家庭

關係,從政治、經濟領域至哲學、倫理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內的種種問題,同時,還顧及到方興未艾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形勢。在如此縱橫揮灑的藝術描寫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云、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及其對立面,重工業部部長田守誠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蟬蛻時的痛苦」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題旨。

我在這之中看到政治改革中舊勢力的掙扎殘喘,他們精通爾虞我詐,習慣擺弄全力,至民生於不顧,只為自己升官發財而『努力 』,這些中國的蛀蟲,抵不住新潮流的衝擊,在改革之風的吹動下,土崩瓦解。而改革的人們,則順著這股春風,一路向前,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忘我工作。作者講述的是中國當時重工業部的現狀的具體想像 ,代表的是中國當時的一個點,此處可以以點帶面,看看當時整箇中國的現狀了。改革破迫在眉睫。

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中,會塑造人們的愛情觀念,尤其是視權利為生命的官僚家,他們會為下一代做著門當戶對的選擇。但是,愛情總是勇於衝破世間的一切阻力,不需多麼偉大的見證,兩顆心在一起足可,留給那些陰謀家去傷心吧,鄭圓圓 與莫征的愛情,成全了一對人,見證了一代人敢於衝破舊藩籬 的決心。正是由於這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中華民族才會走向復興……

讀這本書,總感覺有茅盾社會剖析小說的味道,應該屬於這個範疇吧,因為改革的時代需要作家的筆先『打掃』人們心靈上蒙蔽的塵埃。這部書,與社會同步,不追求故事完整,追求的是一種社會效果,我門可以看到中國文人那份憂國憂民的神態,文人的觸角敏銳,文人的深諳愛國之理,文人有智慧而不缺乏勇氣,這本書,我看到作者勇敢而深切的呼喚生活前進和社會進步的吶喊姿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