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死水讀後感

死水讀後感(一)

第一部分,表達了詩人對「死水」一般的舊中國腐-敗現實的激憤之情。

詩的第一句「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有著深刻的寓意:它象徵著當時那個處於軍閥混戰中的腐-敗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當時,舊中國封建傳統勢力根深蒂固,滲透於各個領域;帝國主義的入侵,資產階級的所謂文明,又使一些無恥的中國人滋長了洋奴思想;反動派相互勾結,殘酷地扼殺著一切進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這一切,使當時的中國成了「一溝絕望的死水」。在這句詩中,「絕望」二字,寫出了詩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詩的第二句,「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清風」是與「死水」相對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鮮的思想和力量。然而,這些新鮮的東西卻引不起「死水」的半點反應。清風吹處波不生,可見死水已沉寂到了極點。這一句是對「死水」的更進一步的描繪。詩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寫出了詩人面對「死水」,繼失望而產生的恨極心情。現實既然如此黑暗,讓人絕望,倒不如讓它徹底腐爛發臭,也許病入膏肓,不可就藥,爛得更快、更透,舊的徹底死亡了,新的才會成長得更茁壯。這兩句詩,又表現了詩人激憤中飽含著對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節),詩人對「死水」進行了細緻描繪,具體形象地揭露出了舊中國腐朽頹敗的社會現狀,表達了對舊中國憎惡、憤怒、嘲諷的感情。

在這幾節詩中,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形象的比喻、鮮明的色彩描寫以及譏諷的筆觸,逐步深入地寫出了扔進破銅爛鐵、潑入剩菜殘羹後死水的進一步變化。扔進死水中的「破銅爛鐵」,會生出綠色、紅色的銹,銅銹綠的如「翡翠」,鐵鏽紅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殘羹」的油膩,散在水面,陽光一照,猶如閃光的「羅綺」;有的地方發了霉、生了毛,又宛如「雲霞」;死水發酵後,還會變成有著「綠酒」般顏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這樣的一溝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雜亂地飛舞,有時,還要加入鼓譟的蛙鳴。這令人作嘔的死水,骯髒腥臭,令人無法立足!這裡,詩人借對死水的進一步細緻描繪,對舊中國黑暗現實給予了細緻形象的再現。在這部分內容中,詩人用色彩鮮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珍珠」等來描繪污濁、骯髒的死水,猶如給惡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這是用虛假的美來反襯真實的醜,詩人這樣寫,使醜類變得更為醜惡。以美寫醜,醜更醜,詩人用這種獨特的方法,更鮮明地表現出死水的腐臭本質,同時也使詩歌具有了強烈的嘲諷意味。

第三部分(最後一節),表達了詩人詛咒現實,迫切希望改變現實的強烈願望。

這一部分的頭兩句,詩人以十分斷然的口吻,對黑暗的中國社會予以了徹底的否定「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在徹底否定之後,「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一句,又寫出了詩人在絕望之中的一絲期望。醜惡開墾出的世界,只能更醜惡,但醜惡到極點,就有可能會產生轉機。因此,這最後兩句,既包含著詩人對舊中國的絕望,也包含著對新中國的期望和嚮往,包含著詩人迫切希望改變現實的強烈願望。儘管對詩人來說,這種期望在當時是非常朦朧的。

全詩把軍閥統治下黑暗陳腐的舊中國比作「一溝絕望的死水」,對其進行了強烈的鞭撻與詛咒,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愛國熱情。

死水讀後感(二)

作者憎惡的「死水」不僅僅是路旁的一個臭水溝,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徵意義。從詩人聞一多創作、發表、出版《死水》的有關情況可看楚「死水」象徵的社會現實:

一、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徵。《死水》創作於1925年4月的芝加哥,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二、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生。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鬥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於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親自為詩集設計了封面與封底,採用的是通盤的黑紙。整個封面封底散發著憂鬱、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詩歌中反映的厭惡、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麗的祖國形象在現實面前碰壁後產生的一種過激情緒。而隱藏在揭露醜惡的背後,是對祖國無比強烈的眷戀之情和為祖國利益而獻身的決心。

死水讀後感(三)

《死水》絕不是聞一多最好的詩,然而是他調子最抑鬱的一首。究其原因,不過是「夢想破滅」四字而已。但他的夢想,果真破滅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在《死水》之外找答案。聞一多的個性是如火的熱情,惟其熱情,方容易失望,但並不容易消沉。他懷著濟世救民的理想,原以為可以做一番事業,為中國走向光明而出力,但現實的黑暗讓他失望之極:他並沒有作好面對現實的心理準備。許多歸國學子都有過這種經歷,魯迅、郭沫若等均不例外。在失望的時候,說說絕望的話是可以的。但真正的勇士並不相信絕望,即使黑暗再黑再濃,他們也要奮起,反抗絕望,試圖在沒有黎明的黑夜裡點起一支燭來。

聞一多正是這樣一個勇士。他不是聖人,寫《死水》時,他是太偏激了。但他沒有選擇白殺,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反抗絕望。這一點與魯迅也有幾分相似。魯迅是絕望的,他心裡有最濃重的黑暗,他不願相信人性的善以至寧可相信人性惡。但歸根結底,他有光明在心底,正因為有了這個光明的底子,他才能有拿起筆來傲然與黑暗作戰鬥的勇氣。聞一多也是如此。他天性中有比魯迅更多的光明與熱情,更多的詩人的莽撞。在《死水》之後,他又寫了《紅燭》,寫了「忽然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他總是相信光明是存在的,因此才會有隻身對抗國民黨特務的恐嚇,無視死亡的威脅,作了《最後一次演講》的壯舉,並實踐了自己生命的諾言。匹夫敢挑天下任,這是怎樣的勇氣?

只有看到了絕望並反抗的人才具有真正的勇敢,否則最多稱之為匹夫之勇甚至只是魯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正是中國傳統文人上大夫的風骨所在。儒家精神的核心,也正在於此。現實是冷酷的,再加上黑暗且惡,則尤其容易使熱情敏感的詩人絕望。於是剩下的,便是如何選擇的問題了。現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對光明的信仰一有這信仰的人,才能夠以個體的渺小對抗社會的強大,因為他堅信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沒有價值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反抗絕望。()

上帝說,信我的人有福了。

聞一多說,我愛我的祖國。

有了愛與信仰,我們就能在一注死水裡呼吸,延續生生不息的生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