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以後,讀完了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
校園裡靜靜的,辦公室只剩我一人,工作的餘味還未散盡,開始走進久違的讀書生活。蕭紅用白描的手法,給我們展示了魯迅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生命垂危的最後時光。讓我們走近魯迅,了解了魯迅作為偉人的平常生活畫卷。
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每天要接待一批又一批來訪的客人,每晚到十一、二點才開始寫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別人醒來時,他睡覺。他們的家總是安靜的,為了不打攪魯迅休息,每個人走路都是輕輕悄悄的。許廣平若吩咐娘姨做些什麼,也絕不會在樓上高聲使喚,而是緩步走下樓來輕聲吩咐。魯迅除了寫作之外,還要忙著校對稿件,忙著給青年朋友寫回信。在沒有鍵盤的那個年代,回一封封的信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是無法估算的。我想這其中一定有不少是陌生人的來信,在時間很少精力有限時完全可以不回的,但魯迅沒有那樣做,他理解青年們的心,欣賞他們上進的願望,他不忍辜負了讀者對他的期待。這讓我想起國中讀過的阿雷寫的《一面》,當時他買書缺錢,魯迅看到了思書若渴的阿雷,給他墊付了缺少的錢,並送他另一本書。我當時並不能真正體會魯迅為什麼要這樣做,後來讀了許多文章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引導這個災難中的民族走向光明。他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遠,馬不停蹄地工作,他要給後人留下最寶貴的財富。今天,當我們讀著他的文章,依然感到一個勇士站在黎明前的黑暗裡吶喊的剪影,讀著他的文章,想著他的為人,會覺得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是鋼鐵澆鑄的,是堅毅的。
文章還讓我進一步認識了許廣平——魯迅的愛人。其中有兩處的細節描寫,讓我震顫。一處是寫魯迅生病期間她對魯迅無微不至的照顧,她給魯迅挑選最嫩的菜,把魚肉最軟的一塊夾給魯迅。現在有多少妻子能做到這一點?社會在變,人的價值觀在變,我們已經習慣於享受、習慣於索取。但讀到這樣的文字,甜柔、善良、體貼、質樸的人性在喚醒我們靈魂深處的母性。再偉大的愛情,也離不開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處最能咀嚼出生活的滋味,愛需要付出,需要的是細膩的付出。另一處是寫魯迅病重在床,許廣平不但要料理家務,還要幫他收閱來稿,擔當了那個時代許多賢妻良母所不能承受的重任。魯迅的病日久不見好轉,她剛哭泣過,為了不使魯迅難受,她總是背對著他忙裡忙外,她不想讓魯迅看到她哭泣的模樣,獨自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愛,讓她柔軟的肩膀越發堅強。
蕭紅,我在《回憶魯迅先生》文字的背後看她,她在看魯迅,應了卞之琳的《斷章》。上次聽講座,某個專家說,蕭紅一生真愛的男人只有兩個,一個是祖父,另一個是魯迅。對祖父的愛是親情之愛,對魯迅的愛則是一師一友的愛。她敬重魯迅,也敬重許廣平,她是他們倆的朋友。蕭紅在自己的詩里寫過「理想的白馬騎不得,夢中的愛人愛不得」。不知道這理想的白馬是否是魯迅或者是魯迅一類的人,但這騎不得與愛不得之間,又有著許多的無奈。蕭紅是愛情的悲劇主角,無動於衷讓她不傷害生活中任何一個為她所愛的人,蕭紅悲,悲得明智。
魯迅蕭紅讀後感(二)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魯迅,他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魯迅的一部分,蕭紅寫的這篇文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神一般的人物,中國文壇的傳奇:魯迅。朋友們時常談到寂寞,在像這樣的冬夜裡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
我們常覺得缺少什麼似的,常感到一種未曾填滿的空虛。我們也許是在心胸里描寫著華麗的舞台,美妙的音樂或新鮮的戲劇罷,眼前向我們躺著的呢,只是一條冰凍的道路;雖然路旁未必沒有幾株裸樹,幾個叫花子,幾堆垃圾或混著黃灰的殘雪,然而夠荒涼的了。雲捲雲舒,花開花落,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的心靈泛起漣漪。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有這樣神奇的效果。
從中國小說發展的角度看,魯迅的小說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稱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用「借一斑而略知全豹」的手法,從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提煉情節,揭示現代中國人的靈魂,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具有無限生命力的藝術典型。魯迅的小說提供了外為中用,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外國,發展我國新文學的經驗,還提供了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兼有浪漫主義的手法,吸收其他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的營養,使藝術方法多樣化的經驗。他以自己獨特的小說創作實踐,實現了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轉變。
對於作者的這篇文章,我想多少會有一點個人的情感在裡面,蕭紅從小得不到父愛,沒有家庭的溫暖,她把魯迅當作老師和父親。原來的一雙對人間有些懷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來;一個孤立無援的貧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魯迅先生的一家同這個東北姑娘一見如故。魯迅先生喜歡她,關懷她;許廣平同情她,愛她,處處照應她。甚至連小海嬰也不願意離開這位年輕的、梳著兩條小辮子的東北阿姨。蕭紅成了魯迅先生家中的常客,親密得宛如一家人。蕭紅在文壇上健步地奔跑。人們看到她前進的腳印下,也流著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這位老人正是偉大的魯迅。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沒有魯迅先生,也就沒有蕭紅。她很可能默默無聞地寂寞下去,甚至頹唐地毀滅自己。是的,沒有魯迅先生在荊棘滿地的前面為青年們開路,蕭紅同時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衝出牢籠走進文壇。三十年代出現的一批生龍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誰沒有受過魯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國現代文學隊伍方面,魯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魯迅是中國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對青年的幫助,是人們萬世所感念的。
不管真實的魯迅到底是什麼樣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勇士,但他一定是看透了中國這個社會。魯迅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我麼這個社會最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