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二十四史讀後感

二十四史讀後感(一)

放假期間,我讀了《二十四史》,它是我國史籍中最有代表性的書籍。《二十四史》的內容包括了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開始,直到明朝滅亡大約四、五千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歷朝正史的總結,也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卓然成果。

《二十四史》包含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25部巨著。我只看了一點點,最喜歡史記中的項羽本記。

說到項羽,大家都會想起一首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項羽是個英雄,他是一位熱血青年,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項羽的果斷,細膩,勇猛的性格使人折服。可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他也有他的缺點,項羽志大材疏,有勇無謀,優柔寡斷,剛腹自用,殘暴不仁,趕走范增。最終使他走上了末路,終於無奈別了虞姬,在烏江自刎,可嘆一代英雄就此沉睡烏江,任其血液注入滾滾烏江。這對英雄而言,也許也是一種榮耀吧。

二十四史讀後感(二)

讀完二十四史,我得出三個結論。第一個結論是作為君主,或者說皇帝,在道德操行上很難做到始終如一的。中國人對權力和地位的崇拜,在萬人敬仰下心很難始終保持清醒不迷失。而眾多的阿諛奉承 ,很容易讓自己飄飄然起來,忘記東西南北。而皇帝是不能犯錯的,一個小錯,就會釀成大的災禍。而在歷代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到死都保持清醒的頭腦,那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常常告訴他的大臣:「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持三鏡,以防己過。」有了願意受批評的皇帝,也就有了敢於批評的大臣。有了唐太宗,也就有了魏徵;有了魏徵,也有了唐太宗。他們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清明,最和諧,也是最興盛的一個時期。他活到52歲。是在壯年時就去世了。我有時想,他如果活到老年,是不是同樣會犯錯誤?

第二個結論是上天對人的懲罰,也不全然是朝廷的責任。如果地方官犯了錯或罪,如果民眾犯了錯或罪,上天也要懲罰。看看歷史,中國幾千年來天災人禍何其多。

第三個結論: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但中國人遭受的災難比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多,都重。災禍無非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戰禍,而是天災。戰爭不斷,而且殘酷。成千上萬的人被殺害或者活埋。中國的天災更是頻繁和嚴重,有的會連續七年乾旱。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因飢餓而吃人的。他們把餓死的人易人而食。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幾乎是常事。讀歷史,看到中國人的生命這麼被輕易地摧殘,喪失,你會想起老子那句話:「天地不仁,視萬物為?狗。」

在看到歷史中中國人反覆遭受的苦難時,我常常想,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多災多難?有人會說,是制度的原因;還有人說是文化的原因。而我從來都認為不管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他遭受的苦難都是源於他自己。我現在不討論中國二千年的制度文化是否適合中國人。我首先從性格,行為和習慣上找原因。透過歷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國人性格的構成,過度的文明和野蠻基因的結合。過度的文明也可叫過度的進化。中國任何一種文明的確立,似乎都走向了正和負兩個方面。例如以家族為基礎的家國天下,使中國便於管理和團結,但也培養了一種自私自利,少有公德心和國家概念。例如儒家的禮,本來是對人的一種制約,使國家管理恆常有序。但後來變得繁瑣和過度,又演變為請客送禮取代典章制度。例如中國的道,也被人變成了術。也就是計謀和小聰明。等等等等。中國文明中正的和負的,都變成了中國人基因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文化,讓中國人變得過度聰明,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自然人的本能,例如誠實不欺,不說謊話,心口如一。許多中國人從小都會撒謊,許多中國人把謊話當成真話來講。許多中國人都有以私利為根基的自以為是的小聰明。這種小聰明我一眼都能看穿,這種小聰明讓我厭惡。其實最後是「機關算進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如果中國人能學傻,也許中國人的災難就會少些。

中國人性格的另一種基因,野蠻基因。也許許多人會不認同。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國人愛好和平,怎麼中國人和野蠻聯繫起來?從源頭上講,中華民族的誕生是在血腥中誕生的。《易經》中的第一卦乾卦中有一句「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從黃帝和蚩尤的大戰,到東周列國,春秋戰國,都是一系列野蠻的戰爭。當時的上層人以肉食為主,這就造就了他們好戰,殺戮成性。正是因為這樣的野蠻,才有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系列璀璨的文明的創造,以此來教化約束這種野蠻。但野蠻的基因依然存在,再看看歷次朝代更替時的戰爭,項羽進關後坑殺二十萬秦國人。張獻忠的殺人取樂。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還有中國的酷刑,都透露出一種野蠻,例如油烹,腰斬,砍足,挖眼等等。也有人說,這是太遙遠的事情,中國已經變文明了。那麼就說說最近,離我們最近的有蔣介石對共產黨人的屠殺。文革中民眾對當權派,知識分子,以及民眾之間的那種鬥爭無不表現出一種野蠻。在網際網路中那種不堪入目的髒話不是野蠻的表現嗎?讀史不僅知更替,更是讓人明智。中國人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後,才能知道該改變什麼,做些什麼。中國人稱自己為文明古國,以有五千年文明而自豪。但在具體的個人和行為上,我們的文明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透過歷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國人的缺點,也清晰地看到了中國人的優點。中國人吃苦耐勞,肯學習,什麼都能做到最好。從一般性的性格來講,沒有什麼優劣之分。都具有兩面性,在是優點的同時,也會是弱點。對於世界各國,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長處,也都有各自的短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需要互相學習,互相包容,在學習和包容中互相融合。

二十四史讀後感(三)

翻開《二十四史》,感受歷史的偉大!

通過讀史,我們要學會淡泊名利的心境。淡泊無疑是一種解脫:從利益紛爭之中解脫出來,從官場爭執之中解脫出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中,用淡泊為自己撐開一片晴空。晉代的陶淵明,清廉正直,淡泊名利,因看不慣官場中的黑暗腐敗,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於是以一首《歸園田居》退隱在「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南山之下,每天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輕鬆生活,日日沉浸在鄉村田園的悠閒自得之中,為自己開啟了一方樂土,此淡泊名利,退隱山村之舉,皆為後人所稱讚。因此,人要學會淡泊。

通過讀史,我們要學會奮發進取的精神。奮進無()疑是一條成功的捷徑:只有奮發圖強,努力學習,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往上爬,才會離成功近一點,再近一點。古人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奮進都會給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機遇,創造出更多成功的機會。戰國時期的蘇秦,由於學識淺薄,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的態度亦是十分冷淡,這讓他大受刺激,於是決定發奮讀書,頭懸樑、錐刺骨,終於學有所成。(www.fwsir.com)正因為蘇秦擁有奮進的精神,並持之以恆的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辛苦與努力,後來,蘇秦憑著滿腹學識先後去遊說六國聯合抗秦,取得了成功,被封為六國宰相,一時風光無限。因此,人要學會奮進。

合上《二十四史》,我感慨萬分:悠悠歷史長河中,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讓我們趁一個慵懶的午後,在窗明几淨下持一卷古色古香的史書,讓指尖撫過墨香濃郁的字跡,讓歷史薰陶我們情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