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項羽讀後感

項羽讀後感(一)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裡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一個偉大的一個英雄,是堅持不懈的待命,雖然他輸給了劉邦,但是他不可惜,因為他有氣概。

項羽讀後感(二)

這學期期選修了史記導讀這門課,所以有機會認真的讀一讀這部史家經典著作。

記得初次讀《項羽本紀》,是在高中的時候吧!記得那個時候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經常要被迫讀一些十分生澀的古文,然而我卻是從那時侯起,漸漸迷戀上了古典文學,對於別人的無奈來講,那時候的我應該是欣喜的吧!

人們都說他是悲美英雄,由於他的勇,他的悲,他的愛,他的兒女情長……

再讀本紀,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發生在垓下:當四面楚歌的項羽獨帶二十八騎,憤憤地道出了那句被後人緊緊握住作為證明其自負把柄的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之後,面對敵眾我寡的局勢,他堅定地對所剩不多的部下說:「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接著,他的諾言都一一實現了。重聚戰將後,那個悲美英雄悠悠問道:何如?!!就在此處,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氣所震懾,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欽佩上了他,即便,這個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歡的:因為他的自負,他的優柔,末路的英雄總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何況那個英雄是項羽,那個場景是在垓下……

總觀全篇,項羽的諸多缺點導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數忍喜歡,他實在是過於嗜好殺戮:在發跡之前,誘殺無辜縣令,而那人正是要資助他去暴動的資助者;而後,他又殺卿子冠軍宋義,而且他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認為宋義延誤戰機,只為保己,而這個人又是義帝親封的上將軍,謀略過人,亦曾經預言過項梁的失敗;而後項羽屠鹹陽,坑秦兵,盡失民心。這樣一個雙手沾滿了無辜生命的鮮血的人,後人僅僅因為那段霸王別姬的逸事,烏江自刎的悲壯,便十分的懷念他,讚譽他為悲美英雄,所謂英雄,不單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他的德行!

他是當世無雙的勇將,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因為這個人內心裡並沒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說是胸無大志。徒有謀臣范增卻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項羽這個悲美英雄也只好在歷史上來充當這樣一個讓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憐的矛盾角色了。

項羽讀後感(三)

《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由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為世人呈現了一部包括歷代帝王政績,各國諸侯事跡及各種典章制度的史書巨著。

項羽,這位驍勇善戰的西楚霸王,儘管,離我們很遠,但在司馬遷的筆下卻變的栩栩如生,翻看《項羽本紀》,腦海中仿佛就是一幅幅項羽衝鋒殺敵的壯烈場面。不知是應該感動呢還是惋惜,總覺得,項羽的結局不該如此。他的膽量,他的謀略,他的氣魄,他的智慧本可以讓他成為一名流芳百世的明君;但他的自負,他的殘暴,他的妄自菲薄卻終究帶給他成為一代鬼雄的結局。

短短30年的人生,卻充滿了輝煌與精彩。項羽從小就顯現出來的霸氣註定了他能成為一代梟雄。學書不成,學劍亦不成,卻要學萬人敵。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讓叔父項梁都相信,他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青年時期的籍就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無不懼之。

鉅鹿,是項羽的一個起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振臂間得到應驗。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他註定,是楚國人的驕傲。

垓下決戰,韓信指揮漢軍排出十面埋伏的陣法,項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重重的包圍之中:兵無糧,馬無秣,軍無援。在這四面是一片大平原,無險可守的垓下,是不能打持久的堅守戰的。項羽是軍事天才,他深知這一仗的敗局已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圍求生。勝敗乃兵家常事,打成這樣的結局,他心中無可奈何,也異常難過。

夜已深,他無法入睡,他此刻的心情只有他和他的虞姬才能夠明白。他坐在帳中,與虞姬相對而飲,處在極度煩惱而又極度興奮的狀態中,學書「足以記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樣的豪邁詩句。虞姬則和唱說:「漢兵以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著愛與恨,更何況項羽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當虞姬拔劍倒地時,不流淚的蓋世英雄,萬感交匯,抱住他心愛的虞姬,放聲痛哭。

帶著八百精兵的項羽在最後扔奮力拚殺,斬敵數百。但是他只是一個人,面對的確是幾十萬大軍,他累了,他選擇了犧牲而不是偷生。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烏江流水滔滔而去,歷史在那裡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太多的感受,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而沒有選擇項羽?

歷史長河,無論多麼洶湧,多麼絢爛,多少英雄,都成過往。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邊緣的看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