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懷念蕭珊讀後感

懷念蕭珊讀後感(一)

巴金先生的《懷念蕭珊》,已經被我看過好幾遍了。每次都是在淚水的陪伴下讀完文章的。正如巴金先生所說:「有感情無處傾吐時我常求助於紙筆」,早就想寫這篇讀後感了,但一直以來情感都不夠飽滿,無從宣洩。今天總算可以把多日以來的情感傾吐出來。

這篇散文非常樸實,作者只是地記錄了自己的一段生活:與妻子相識的回憶,夫妻在文革期間共同經歷的磨難,妻子去世的情景等。特別是妻子蕭珊受自己的牽連而遭受的種種折磨(尤其是精神上的折磨)以及身患絕症得不到治療,是本文描寫的重點。雖然被別人罵做巴金的臭婆娘,雖然被罰掃大街,雖然被拉去陪批,雖然被打得眼圈黑了好幾天,雖然……但是她仍然說「要堅持下去」「堅持就是勝利」,蕭珊的這種品質曾一度把我感動的淚流滿面。

不僅在文革期間,即使在解放前,每當巴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們各奔前程的時候,她總是親切地說:「不要難過,我不會離開你,我在你的身邊」,一句話給了愛人多少信心和鼓勵呀!只有在她最後一次進手術室之前才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分別了」。她預感到自己快要離開人世,才向愛人做最後的訣別。多麼體貼的話,讀來令我肝腸寸斷,我不禁要痛恨那個社會,不然蕭珊的病好的機率很大。那樣她和巴金先生就會有更多的時間聚在一起。這一定是蕭珊所希望的,她對巴金的愛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海誓山盟,卻處處能感覺到那種愛的存在,以及偉大。我被蕭珊這種博大、無私的愛感動著。她能帶給我鼓勵,讓我覺得這世界上沒有困難可以嚇到我。即使再苦總能過去的,要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家人和朋友。

文章最後寫到「在我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蕭珊翻譯的那幾本書。等到我永遠閉上眼睛,就讓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攙和在一起。」我又潸然淚下了,巴金先生對蕭珊的愛和懷念是那麼的真摯、強烈,我們可以體會到當為自己吃了那麼多苦的蕭珊離世後巴金是怎樣的痛徹心扉。

字裡行間中我一直被蕭珊那種樸實的語言以及對親人不離不棄的情感感動著。她和巴金的愛既樸素又偉大,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表達出他們對彼此的愛,所以,我只能說讓懂愛的人去慢慢體會吧。

懷念蕭珊讀後感(二)

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35年前的1972年8月13日,蕭珊走了,巴金的愛情走了。六年後巴金寫了這篇感人肺腑的《懷念蕭珊》。2005年10月17日巴金也走了,走得那麼安然,他活得太累了,他的心也許早就隨著蕭珊去了。分離了30多年的他們終於又能在天堂相見。也許蕭珊還在奈何橋邊等著巴金,等待他們的再次輪迴,繼續他們緣定了幾世的愛戀。

《懷念蕭珊》不僅是對亡妻的悼文,裡面傾注了作者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還飽藏著他對蕭珊帶來不幸的罪惡勢力的無比仇恨和深刻的控訴。文章採用了倒敘的方法,先寫在妻子死去之時的傷悲,他「沒有流眼淚」,可「覺得無數鋒利的指甲在搔他的心」,而後再把和妻子患難與共的回憶一一道來。他理解妻子,同情妻子,他「多麼願意讓她的淚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臉上重現,即使減少幾年的生命來換取家庭生活中一個寧靜的夜晚,也心甘情願!」

妻子對他的信任和鼓勵是他在那風雨如晦的年代生活下去的支柱。巴金夫婦相濡以沫,妻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一直到死,也不曾看到過他恢復自由。巴金對妻子的愛深沉真摯,蕭珊的逝世,使巴金悲痛至極,他近乎瘋狂地質問蒼天:「為什麼不讓我死?」「她究竟犯了什麼罪?」「究竟為什麼?」甚至遷怒地悔恨起自己:「我後悔當初不該寫小說」,「她本來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話,是我連累了她,是我害了她。」……面對亡妻,巴金所產生的自我「悔恨」是真誠的,那「自我責備」正是激憤的流瀉,透過這些痛苦的自責,我們不難看到巴金自己也正是那場動亂的受害者。也正是這些「質問」、「悔恨」、「責備」,才更有力、更深刻地對那個毀滅文化、毀滅人才的「文化大革命」進行血與淚的控訴,這是老作家壓抑了多年的愛和恨的突發,既悲且壯。

巴金用最最平實的語言記述了他對妻子的思念和愧疚。沒有炫染的詞藻,淡淡的話語就像一壇窖藏的黃酒,就像一位長者跟你講述隔了好多年的往事,但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字裡行間傳來的深深的悲慟。特別是寫到:「不久前我重讀梅林寫的《馬克思傳》,書中引用了馬克思給女兒的信里一段話,講到馬克思夫人的死。信上說:」她很快就咽了氣。……這個病具有一種逐漸虛脫的性質,就像由於衰老所致一樣。甚至在最後幾小時也沒有臨終的掙扎,而是慢慢地沉入睡鄉。她的眼睛比任何時候都更大、更美、更亮!『「 我不知不覺就落了淚,我分明能感受到平靜的文字下那顆激動的心。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少年夫妻老來伴,只惜佳人已先去。丈夫在悲痛之餘不忘為妻子留下最美的文字,來悼念來回憶。元稹如是,蘇東坡如是,納蘭如是,巴金亦如是。他們的妻子無疑是幸福的,假以文章讓他們的愛情流傳千古,我們作為讀者無疑也是幸福的。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十年的慘痛生活,埋葬了太多本不該死去的人,我們能做的首先是正視這一歷史,努力糾正,不要再讓這種事情發生。死者已矣,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對於人類的歷史來說,那個十年實在算不上什麼。也許後人記住的只有巴老的文章和他和蕭珊的愛情。

願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幸福、安寧……

懷念蕭珊讀後感(三)

蕭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巴金先生的《懷念蕭珊》講述的是巴金先生在文革期間受迫害連累家人主要是妻子的內容。看完之後內心始終不能平靜,邊看邊聯想一些事情。因為我的爺爺也是文革期間受迫害者。當看到巴金先生在妻子蕭珊去世前後的內心譴責和愧疚的時候聯想到了爺爺在跟我講述當年的事情(姑姑的母親去世的事情)時,聲音變了,眼角也泛著淚光。當時是我的奶奶(姑姑的母親去世後爺爺再婚妻子)剛剛去世的兩三年天內,當時是擔心爺爺受不了打擊,請假在家呆了幾天。爺爺將怎樣被勞改,怎樣度過那些戰爭歲月……當年的迫害對爺爺的家庭造成了不可忘卻的傷痕。直到現在,爺爺依然不能忘記,講起時,仍是甚是激動。

爺爺是1921年出生的與黨同歲的老黨員、老革命。他老人家經歷過無數風風雨雨,參加過各種無數抗日戰爭、三度黃河等,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學院石油燃料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正是因為這些現在看來風光無限的榮譽和經歷。在文革期間,反而被扣上了一系列的」帽子「,家裡被設為」地主「。可以想像到家裡的人會被殘害和歧視成什麼樣子。爸爸和姑姑都是被叫著」地主孩羔子「長大的,長大後,爸爸跟我們講過自己小時候最羨慕的就是那些」小紅衛兵「,可是自己卻永遠也當不上。爸爸學習成績很好,可是因為家庭成分的關係卻永遠得不到那個紅袖標。同樣因為成分的問題,爸爸也當不了兵(在當時那個年代是貧民」橫行「的年代),這應該也是爸爸希望我們三個孩子中的一個可以當兵的緣故吧(只可惜我們三個都」叛逆「的沒有完成爸爸的願望)。爺爺當時被勞改,住過牛棚,可以說電視裡、小說里所講的那些都是爺爺真實經歷過的。還有一些難以再次講述的事情,現在只是想想依然心痛不已……或許是由於以前受迫害留下的陰影,爺爺在改革開放後,重新調配工作的時候填寫個人資料,寫的學歷是高中,說是不敢寫本科畢業,害怕歷史重演。以爺爺的年紀和資歷來講,絕不會只是在縣政部門工作,對國家所做的社會貢獻也不僅於現身所做的。在當年本科畢業生屈指可數。正式因為所謂的」歷史錯誤「,迫害了一代人,同樣也使國家進步的步伐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寫這些只是想要紀念一輩人,身為子孫後代的我們需要了解歷史,只有了解過去,才知道我們的現在是多麼幸福。就像爺爺說的,現在的日子真是不一樣啊。我們身為後代要做的就是讓明天會更好,讓父輩、祖輩更幸福!

返回頂部